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研究:1925-1945:1925-1945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38573
  • 作      者:
    张静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静,女,1975年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在读博士。专业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妇女史,在《近代史研究》《民国档案》《南京大学学报》《中国学术》等发表论文、译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研究(1925-1945)》通过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梳理了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自1925年成立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历史,以及对该组织在此期间以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国际关系问题为关注内容,以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和中日问题的讨论为工作重心进行了研究论述,对于研究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1.改组的深层原因
  这次改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此,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不再由基督教青年会高层职员执掌,标志着其与基督教青年会完全脱离了干系。事实上,1931年夏天,余日章以健康原因辞去执行委员会的委员长之职,由浙江兴业银行的徐新六暂代。1932年分会改组后,陈立廷虽然暂时保留了执行干事的头衔,但实际处理具体事务者是刘驭万。次年,刘驭万正式接任执行干事。改组后,中国分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也即会长,均由学界领袖人物担任。继胡适(1932~1946)之后,出任会长的是蒋梦麟(1940~1946),1946年后,胡适再度担任会长。
  在表面上的人事变动的背后,此次改组有着深层的原因,与中国分会自身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改组又对分会日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首先,此次改组是为适应中国分会作为一家学术性团体的发展的需要。太平洋国际学会及其各国分会之发轫与基督教青年会有着密切关系,但成立后不久,尤其是当它将自身定位于研究性机构之后,它即日渐脱离与基督教青年会的联系。就中国分会而言,1926年,太平洋国际学会总干事戴维斯到中国各地访问,据他考察,北京、天津一带的学术研究机构更为集中,因而产生了以京津知名学者充当未来中国分会领导者的想法。不过他也意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分会仍需依靠基督教青年会的组织来进行发展。①1927年后,中国分会的基督教青年会的色彩逐渐淡化,即便如此,二者之间的关联始终是使学会在国内遭受非议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分会逐渐将自身定位为学术团体,为突出这一性质,于1931年初,由“中国太平洋国交讨论会”更名为“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它与各地研究机构和学者的联系不断加强,其中,平津地区的南开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处的学者在其研究工作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加以当时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中国分会逐渐形成了一种分工局面:分会的事务所设在上海,而平津地区的学者成为其研究工作的核心力量。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太平洋国交讨论会时期(1925~1930)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太平洋国际学会第二届会议
第三节 京都会议与中国知识界
第四节 早期中国分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抗战前的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
第一节 1931年上海会议
第二节 1932年中国分会的改组及其若干新动向
第三节 加拿大班夫会议
第四节 1936年约塞米蒂会议

第三章 战时的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
第一节 太平洋国际学会与国民政府
第二节 1939年的弗吉尼亚海滩会议
第三节 1942年的蒙特朗布朗会议
第四节 1945年弗吉尼亚温泉会议
第五节 尾声——交恶的开端

第四章 太平洋国际学会与中国学界的研究合作
附录一 太平洋国际学会及中国分会章程
附录二 历年中国分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及会员名录
附录三 太平洋国际学会第一至六届会议议题及各议题所占分量
参考资料
索引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