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王阳明箴言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607413
  • 作      者:
    (明)王守仁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王阳明是明朝一代大儒,更是中国整个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其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一直受到后人的无限景仰。本册《王阳明箴言录》是从王氏传世的著作中,甄选其中体现王氏思想,对现代人有价值的金玉良言,智言警句,辑结成书,以飨读者。不管是对王阳明本身怀有兴趣的读者,还是想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学识的读者,都一定可以从本书中得到直观、睿智的帮助。

展开
作者简介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备受历代国人景仰关注,他留下的宝贵文字中精华的无疑当属《传习录》,而本书则主要是从《传习录》中甄选择取王氏的金玉之言,加以解读注释,辑结而成,并加以创新地分为修身、齐家、治学、悟道、平天下几个板块,不仅便于读者理解阅读,更对今人修养提高自身大有裨益。

展开
内容介绍

  王阳明是明朝一代大儒,更是中国整个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其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一直受到后人的无限景仰。本册《王阳明箴言录》是从王氏传世的著作中,甄选其中能体现王氏思想,对现代人有价值的金玉良言,智言警句,辑结成书,以飨读者。不管是对王阳明本身怀有兴趣的读者,还是想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学识的读者,都一定可以从本书中得到直观、睿智的帮助。

展开
精彩书摘

  【原文】
  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
  【译文】
  至善只是使自己的心达到纯天理的境界,怎么能从事物上去寻求呢?
  【原文】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
  【译文】
  见到漂亮的颜色是知,喜欢漂亮的颜色是行。在见到漂亮的颜色时就马上喜欢它了,不是在见了漂亮的颜色之后才起一个心去喜欢。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闻到恶臭时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一个心去讨厌。一个人如果鼻塞,就是发现恶臭在跟前,鼻子没有闻到,也根本不会特别讨厌了。
  【原文】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译文】
  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如果不想看书,那也必须去看书,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原文】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译文】
  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原文】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①。
  【注释】
  ① 静亦定,动亦定:指修炼的一种境界。语出《河南程氏遗书》:“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译文】
  人应该通过历经各种事情磨炼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动静之时,均能保持本心”的境界。
  【原文】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译文】
  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时间讲闲话、管闲事呢?
  【原文】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译文】
  自省探求是在遇事时要保存涵养,保存涵养是要在无事时自省探求。
  【原文】
  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①。
  【注释】
  ① 谨独:即“慎独”,意为一个人即使独处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
  世上除了人情事的变化,再没有其他的事情。喜怒哀乐,难道不是人情吗?从视、听、言、动到富贵、贫贱、患难、生死,都是事变。事变包含在人情中,关键在于“致远,中正,和谐”,“致远,中正,和谐”在于“慎独”。
  【原文】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译文】
  喜怒哀乐,本体原为中和。自己一旦有别的想法,稍有过分或达不到,便是私心了。
  【原文】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译文】
  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都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原文】
  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时,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 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 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译文】
  人若踏实地连续用功,对于人心理的精妙处,就能一天天地认识,对于私欲的细微处,也能一天天地认识。如果不用克己功夫,成天只说说而已,自己最终也不能看到天理,最终也不能看到私欲。好比人走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今天的人们对已知的天理不肯存养,对已知的私欲不肯摒弃,却一味忧愁不能得道,只讲空话,有什么好处?倒不如等到自己无私可克,再忧愁不能得道也为时不晚。
  【原文】
  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①”。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注释】
  ① 不器:不像器皿一般,意为用途不局限于一个方面。《礼记·学记》中曰:“大道不器”。
  【译文】
  像《中庸》中所说的“身处富贵,就做富贵时能做的事;身处患难,就做患难中能做的事”,都属于“不器”。这些只有把心体修养得纯正的人才可做到。
  【原文】
  善念发而知之, 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译文】
  善念萌生,要知道并加以扩充。恶念萌生,要知道并加以遏制。知道、扩充、遏制,是志,是天赋予人的智慧。圣人有此认识,学者应当存养它。
  ……

展开
目录

修身
齐家
治学
悟道
平天下
附:王阳明传及后世评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