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儒学与中国宗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744722
  • 作      者:
    张践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践,1953年3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基地专任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国际儒掌联合会理事、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中国宗教学学会理事,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宗教史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或合著:《中国宗教通史》(上下卷)(本书2002午获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历代民族宗教政策》《宗教·政治·民族》(2004年9月(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第一批入选项目,第五届吴玉章科研成果奖)等70余本,发表了《儒教与中国政治》《儒家宗教观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等论文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中国书系:儒学与中国宗教》所收集的内容,都是笔者21世纪以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可以说比较集中地阐述了涉及儒学与中国宗教的相关问题,是笔者几十年学术研究的精华。由于论文写作的要求,很多问题难以充分展开,所以只能做出索引,请读者参阅相关著作或拙作的相关部分。为了照顾体系的完整性,笔者这次整理论文时,对其中重叠的内容进行了一些删削,或在书中做了相关索引,供读者参考。另外有一点情况要向读者说明,在这十几年的时间中,笔者自己的思想也在发展,所以文章思想或有少许差异。为了保证全书论述准确性,在尽量保持原文本来面貌的前提下,笔者做了少量修正,特向读者说明。
展开
精彩书摘
  不过法家与儒家提倡的教化,内容不同、方法不同、指导思想也不同。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儒教的教化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说:“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于父。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韩非子·忠孝》)用尧舜禹汤文武的圣王之道教化百姓,是儒家教化论的根本原则,但在韩非看来则是大逆不道。传说在尧将帝位禅让给舜之后,乃在舜的统治下生活的25年,这不是颠倒了君臣关系吗?汤武革命是周公宗教改革及儒家人文思想中的积极内容,是对当政者的一种警醒,也是中国古代专制社会下一种必不可少的负反馈机制。但是在主张君权绝对至上的法家看来,这无异于鼓励臣弑其君。所以韩非把儒家看成社会上的“五蠹”之一,必须除去。
  韩非主张的教化,不是儒家提倡的那种以忠、孝、仁、爱等高尚的道德伦理,对民众进行循循善诱的潜移默化,而是利用人逐利的本性进行胁迫和诱导。《韩非子·八经》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人有趋利避害之情,故人主可以利用赏、罚“二柄”以立威势。只要“势行教严”,臣民虽反感但不敢违背,不满而不敢非议,所以严厉管教是教民向善的最好办法。至于具体的教育方法,韩非提出了那条著名的建议:“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
  韩非虽然没有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但是他的同门师弟李斯却将他关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贯彻到了秦王朝建国的实践中。秦始皇三十四年,在秦始皇的寿筵上,有儒学博士建议秦始皇恢复西周的封建制,其初衷也是为了王国的长治久安。但是李斯认为对国家的政策提出非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所以他主张:“‘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化方法,表面看来实现了全国思想上的统一,人民在严刑峻法面前噤若寒蝉,缄口不言。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儒学的宗教观
第一节 “仁”是儒学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
一、仁学本质:忠恕之道,一以贯之
二、人与他人:推己及人,仁者爱人
三、人与社会:仁政德治,协和万邦
四、人与自然:仁民爱物,万物一体
五、人与彼岸:约礼人仁,敬而远之
第二节 儒家宗教观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
一、传统宗教的演化与嬗变
二、儒家宗教观的形成及其特点
三、中国古代政府的宗教政策及其特点
第三节 从《易传》《礼记》看儒家的人文精神
一、对古代宗教的理性化解释
二、对“礼教”政治作用的人文化阐述
第四节 秦汉之际的文化选择与儒教的形成
一、政教溯源——从神治到教化
二、秦王朝“以法为教”的致命缺失
三、黄老“不言之教”的利弊得失
四、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和儒教的形成
五、儒教的名称及其学科属性

第二章 儒学与政教关系
第一节 儒教与中国政治
一、儒教的超验性
二、宗法性伦理宗教的政治功能
三、儒学的宗教观奠定了政府宗教管理政策的基础
第二节 儒教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结构以及对于
佛、道教的认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层次及宗教性的差异
二、个人精神生活上的巨大空隙
三、汉代教化论视野下的佛教和道教
第三节 因果报应论对传统政治“正义”观的补充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正义观”
二、佛教的因果报应说
三、因果报应说对儒家社会“正义”观念的补充
第四节 神不灭论对世俗政治秩序的辅助作用——兼论范缜的《神灭论》
一、神灭论与神不灭论孰更有利于政治
二、梁武帝的妥善处置及神不灭论的重要影响
第五节 古代政府的僧籍认定与管理
一、僧籍管理制度的初建
二、僧籍管理制度的成型
三、僧籍管理制度的嬗变
四、古代僧籍管理制度变迁的启迪
第六节 明清政府的“严管”宗教政策及其影响
一、严管政策导致正统宗教的退化
二、宋明理学的强化导致宗教思想的衰微
三、不能引导民间宗教向上层化、民俗化发展
……
第三章 儒学与民族宗教
第四章 儒学与宗教对话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