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灵性引导生活:幸福的原理:principles of happines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008042
  • 作      者:
    陈劲松著
  • 出 版 社 :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劲松,安徽怀宁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社会学博士,日本一桥大学博士后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主要著作有《儒化中国的维度》、《儒学社会通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灵性社会工作之理论基础:灵性引导生活》等。多年从事传统中国社会思想、灵性社会工作的教学与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用灵性视角来看,“人而丧失灵性”(而仅具有感性能力或理性能力),又“如人何”?人的感性能力或许可以被消灭,人的理性能力或许也可以被磨灭.但是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毁灭人的灵性。因为失去感性的能力,人不失其为人;失去理性的能力,同样,人也不失其为人。但是,如若失去灵性,人将失其为人;也就是说失去灵性,人将可能失去其“做人的基本资格”!这就是由陈劲松著作的《灵性引导生活:幸福的原理》。
展开
精彩书摘
  24概念规训的意义
  个体的灵性发展,结束了儿童时期的“空灵”阶段(1~7或9岁)之后,一般来说个体的灵性发展进入了学龄期阶段。一般意义上可以说,当个体灵性发展结束了儿童时期的“空灵”阶段、但又没有进入到第二个高峰即创造性高峰之前,个体的灵性发展进入了一个平台期。这个阶段大约发生在9~20岁之间(视个体第一次学业结束的时间或者个体开始从事一门专业性活动的时间而定)。
  在个体灵性发展的“空灵”阶段,个体无忧无虑,灵性发展的突出特征体现为自由、快乐、散漫、无目的性。作为一种潜在的、尚待培育的个体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在个体灵性发展的“空灵”阶段还没有受到一种社会化和概念化的系统规训。在“空灵阶段”,个体所具有的全部潜能无法实现。
  在以追求自由、快乐、散漫、无目的性为己任的灵性能力的引导下,在外在环境的刺激作用下,个体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被逐渐唤醒并向更深层次发展。由于个体所处世界的文化传递性、生活的社会性的需求,个体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的充分发展逐渐成为个体自我实现过程中下一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早期个体的自由、散漫、无目的的灵性发展,便进入了一个相对狭窄的通道。这个阶段大约发生在小学阶段的中期,一直可能延伸到个体掌握一门以概念为基础的专业知识体系为止。
  进入小学阶段,个体的灵性发展就进人了一个相对狭窄的通道。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的“空灵”阶段结束了,相对于其童年绝对自由的快乐时期,个体进入了一个受一定程度束缚并受环境抑制的通道;另一方面,为灵性发展所驱驰的、个体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还不足以成熟,个体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还不足以承担起灵性所追求的潜能充分实现、自由创造的任务。
  在经过第一个高峰期之后(参见17章“儿童期灵性成长的梯度”),个体生命中所潜伏的理性能力正亟待发展。人是社会的存在,社会则是理性的建构物。个体必然要被规训为社会性的存在或理性的存在。由此,在这个平台期,对于个体的灵性发展来说,主要任务是既能够促进个体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的充分发展,又要秉承灵性发展的一贯精神即避免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规训对个体完整性的戕害,保证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的发展的“属人性”,保证个体生活的快乐性和幸福性的向度。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知识就是力量。”实际上,更为精确的含义是“概念就是力量”。任何一个语词、概念、思想等,都是人类个体灵性发展的固化物。个体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接受概念化的规训或者学习是必须的,并且它将为个体灵性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的到来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一个深刻的概念,往往是以前某个时代个体灵性发展的固化物。概念的学习,将促进个体的灵性发展,从“空灵,,状态进人到一个崭新的时期即实质性地创造世界的阶段。
    ……
展开
目录
1.个体自然禀赋的3种能力
2.作为人的一种能力的灵性
3.灵性是一种个体追求幸福的能力
4.完整的人的图式
5.灵性成长的3个波峰
6.灵性成长的2个波谷
7.灵性成长的8个阶段
8.灵性成长的10个梯度
9.个体的意识结构
10.个体的情绪反应模式
11.灵性和物性相对立
12.个体“物性化”的可能
13.个体“固着”的倾向性
14.个体的“情结之网”
15.个体“自我实现”的舞台
16.止于至善
17.灵性生活的21条主张
18.儿童时期灵性成长的梯度
19.儿童的创造性态度
20.儿童的创造性行为
21.儿童的游戏
22.一种“空灵”
23.儿童期灵性成长可能受到的抑制
24.概念规训的意义
25.受教育过程中灵}生成长可能受到的抑制
26.由灵性引导的创造力
27.潜意识的触动
28.个体需要的层次与“可能的虚假创造”
29.生命的“轻”与“重”
30.最后的觉悟及其可能抑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