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升学风波<br> 张廷举是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维新人物,对待女儿上学的态度比较开明。1920年张乃莹进入新式学堂念书。当时,呼兰有两所小学,1920年秋天首开女生部,开始招收女生。乃莹是这一举措的首批受益者,进入离家仅百步之遥的呼兰乙种农业学校女生班,读初小一年级。因学校设在龙王庙院内,俗称龙王庙小学,该校只设有初小。初小毕业,考入北关初高两级小学校女生部。该校位于城北二道街的祖师庙院内,后改称第二初高级完全小学校。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人们意识到接受新式教育的重要。乃莹新奇地看到其高小同学几乎什么人都有,有的当私塾先生已经四五年了,有的在粮栈做了两年管账。他们家信涉及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有问儿子的眼疾好了没有,也有询问家里地租收取情况和粮食买卖的行情。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乃莹开始慢慢接受新文化的洗礼,用惊奇的大眼睛打量着走出后花园后的新奇世界。<br> 不久,乃莹父升任第二初高两级小学校长。张廷举不满意于该校师资不足、生源杂乱,于1925年将女儿转入呼兰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即后来的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的女生部),插班高小二年级。据当年同班同学傅秀兰回忆,新转入的张乃莹并没有给她什么特殊印象——“穿的是阴丹士林布的蓝上衣,黑布裙子,白袜子,黑布鞋,和大家的打扮是一模一样的。她的性格温和,恬静,而且平易近人,只是不太爱说话。”她原以为作为大户人家的女儿,衣着、作派应该是常见的大户人家那种样子,没想到张乃莹竞与自己这样的小户人家的孩子没什么两样。<br> 入新式学堂读书给了乃莹一种全新的生活。在老师、家人和同学眼里,她都是那种特别好学的好学生。家里的藏书几乎都看过,即使不懂也要翻翻。随着年龄、学识的增长,其求知欲望愈益强烈,常常从同学、亲戚或父亲的朋友手里借书来看。除读书用功外,乃莹那出众的文字表达能力更是给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br> 张廷举亲大哥张廷萁每年都要从阿城来呼兰住上一段时间代弟弟理财管家。乃莹这位大伯父嗓音洪亮,脾气刚烈暴躁,是其童年“唯一崇拜的人物”。在她眼里,大伯不仅讲话声音洪亮,严肃而有条理,而且似乎总是关乎正理,有令人不得不信服的力量。15岁那年,乃莹参加邻居姐姐的婚宴回来,在后母面前颇为新娘遭到婆家的羞辱、刁难不知反抗而气不忿,且不无得意地说要换成是自己会如何如何。没想到,这话被大伯父听到,喊过去给她深刻地上了一课:“你不说假若是你吗?是你又怎么样?你比别人更糟糕,下回少说这一类话!小孩子学着夸大话,浅薄透了!再不要夸口,夸口最可耻,最没出息。”进入高小,大伯父便给她讲授古文。他讲解《吊古战场文》的情形给了乃莹最为深刻的记忆,由此,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大伯父自己竞也被感染得有些声咽。张廷萁对侄女的“心机灵快”很是得意,常常当着族中众多男孩面夸奖她。<br> 入新式学堂读书也是一种规约与陶冶,随着年龄增长,乃莹童年在后花园里的顽皮与狂野自然消退。读书时代的张乃莹给每个人的印象几乎都是沉静内秀,从不多谈自己和家族。但温和、恬静的外表之下,蕴藏着一颗任性而恣肆、倔犟而刚强的灵魂。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激起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热潮。偏远小城呼兰亦受这股潮流影响,积极起而响应。呼兰中学联合会发起游行、讲演、募捐等活动,支援上海工人、学生们的斗争。乃莹和同学们积极参加了这一社会活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