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他从反拟古的意义着眼,对苏州诗人“以抒写性情为第一义”的“天真”作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至6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仍给这一诗人群体以一席之地。该书肯定他们整体上“诗风较为平易,不傍门户而自成一派”,“诗中常有画意,题画诗和写景诗清新可读”;又在评价唐寅时,认为其“作品风格有时不够严肃,流于浅谑”。①而在此前后,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著有《宋元明诗概说》一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汉译本)。他将沈周诗歌作为所谓“市民诗”代表,予以高度评价。虽然没有充分的论据支持,但这种提法至少表明,在吉川眼中,沈周的作品是与明代复古派有着本质差别的。②
总体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界有关苏州诗人的研究大多属速写式的简单勾勒,深入解析难得一见。至80年代后,这种情况逐渐开始改变。1989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简锦松《明代文学批评研究》,其第三章为《苏州文苑》,分别探讨苏州文人的博学传统、倡导古文辞活动之特点及其与北方格调派之关系,且认为其论诗“喜称唐风,虽有趋向,而未有严格之宗主”。1992年,学林出版社出版陈建华专著《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该书专设《复兴》一编,集中讨论祝允明、文徵明、唐寅三人的思想与文学活动,同时分析了徐祯卿沟通南北文风的文学史意义,并且将上述诸子的活动置于明代文学史发展大环境中,将其与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派进行比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