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季羡林口述史:大国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351277
  • 作      者:
    季羡林口述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后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并任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职。在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译有印度史诗巨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出版《阅世心语》、《忆往述怀》、《志虑心物》、《贤行润身》等。
  其他责任者简介:
  蔡德贵,1945年7月生,山东招远人。1970年3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巴哈伊研究所所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主编,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著作有《十大思想家》(与刘宗贤合著)、《阿拉伯哲学史》、《秦汉齐学》(与丁冠之合著)、《沙漠里的沉思一阿拉伯人的宗教和哲学》、《修身之道》、《中国哲学流行曲》、《道统文化新编》(合著)、《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主编和主要作者)、《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季羡林传》、《季羡林师友录》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四十余篇。主编有《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五卷、《阿拉伯近现代哲学》、《世界哲学家词典》、《东方思想宝库》、《中国儒学年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季羡林先生生前在学术助手蔡德贵先生的协助下开始进行口述史的工作近十个月的时间里口述达七十五次之多,这一口述实录可以说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留给世人最后的宝贵财富。口述史从季羡林的家世、童年、求学经历、治学经过、学术研究、家庭生活、个人情感、友人交往等各个方面展开,全面的、详尽的、真实的反映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平凡而又充满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是研究季羡林先生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大国学:季羡林口述史》也首次披露大量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将为众多季羡林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可信的、珍贵的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次口述
  2008年10月16日上午9∶40~10∶40  蔡德贵:您的记忆力,从小就特别好吧?  季羡林:这个难说。我小时候,不大念书,从来没有想争第一。争第一没有什么意思。没有想到,后来是虚荣心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就是王寿彭,从那开始。可是那时候,很奇怪,文理科10个班,我并不是班上的(第一),我不争取那个甲等第一,我也瞧不起(那个第一)。可是那一年,结果忽然地,我文理两科10个班第一名,平均97分,就是年终考试。  蔡德贵:平均97分,那可是真不容易。得这97分是不是还在玩呢?  季羡林:还玩。我那时候玩,没有管。后来那个王状元,听到这个消息,他那时候是山东教育厅长、山东大学校长……  蔡德贵:山大校长还兼着高中的校长吗?  季羡林:校长当然管着附中,北园高中有一个主任。他这一鼓励,虚荣心上去,自己说,上来了,就不下来了。他这一鼓励,这就是我当时的决心,果然后来我高中三年,考了六个甲等第一。每年两个么。  蔡德贵:中断一年。  季羡林:那是1928年。  蔡德贵:全是平均97分吗?  季羡林:不一定都是97分,但都是第一名,就那一年是平均97分。后来多少我也不管,反正前四个学期是连贯的,1928年日本人进济南,中断了一年。1929年到1930年,毕业都是第一名。反正是第一,稳坐第一。  蔡德贵:那时候有数学吗?  季羡林:文科有数学,比理科的浅多了。我们的数学是王老师教的,很浅。我到北京考大学,就是数学不行。因为高中有一个数学老师,王老师,教的很浅。所以后来我有个主张,我不赞成中学文理分科。不要分。  蔡德贵:您写过文章吗?  季羡林:文章大概有过。高中分文理科不好。  蔡德贵:我插一句,我回去拿点衣服。然后星期天要在山大附中讲儒家文化与道德,您讲爱国、孝亲、尊师、重友,我想主要讲您的孝亲和尊师。孝亲您经常提的,您讲过爱国、孝亲、尊师、重友,我想讲您对老师尽弟子之谊,把尊师做重点。  季羡林:我为什么特别强调孝亲?孝亲很重要。因为“五四”运动以后,批孝批得很厉害。有个名字忘记了,哦,叫施存统①的人,实施的施,存在的存,总统的统。这个名字不敢说,不要写了。他批这个孝,认为孝是罪大恶极,一无是处。  蔡德贵:当时有市场吗?  季羡林:当时恐怕是有的。那时候人的脑筋,“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解放,思想走到极端。  蔡德贵:影响到什么程度呢?  季羡林:影响到什么程度,那我就说不出来了。儒家的重点思想是孝,就是一定要和儒家的孝挂钩。现在应该大讲孝道。那一年(2001年)我回故乡,我特别到我父母亲的坟上,行三跪九叩的跪拜礼,有人,马景瑞就说,这个做法不妥当。我说,我故意,大张旗鼓,为什么现在大家不敢提孝,我就偏大张旗鼓(反潮流)。我认为把孝与儒家糟粕放到一起,是完全不正确的。  蔡德贵:我们去年到临清,也到您父母的坟上,和钱文忠一起三跪九叩。  季羡林:当然咱们中国的《孝经》,有一些是过了头的,当时也不能用,现在更不能用。比如王祥②卧冰,冬天父亲母亲要吃鱼,身体把冰融化了,再钓鱼。卧冰是身体把冰融化,再捉鱼。  老莱子③年90(应该是70岁了),后来鲁迅讲过,给90岁的老太太当小孩,他可笑,鲁迅有这个意见,为了让父母高兴。当时我觉得……  蔡德贵:您在临清磕头反应不是很强烈。  季羡林:当时就马景瑞看到了。  蔡德贵:电视片播了。  季羡林:哦,不知道。  蔡德贵:我受鼓励,和钱文忠到您父母墓前磕头。  季羡林:“五四”总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有时候过头了。过头就是把孝与儒家的糟粕并列,这是不对的。所以我现在还是,第一是爱国,第二是孝亲。现在更要孝亲。  蔡德贵:现在不孝顺的人挺多。  季羡林:这个也没有社会舆论,这就不成。所以更要提倡,所以我把爱国摆在第一位,第二就是孝亲。  蔡德贵:这八个字,您还没有专门写文章。  季羡林:文章我没有写,可是给别人写字。(爱国、孝亲、尊师、重友,这八个字),我起码写了几百张了。  蔡德贵:您对叔父是很孝敬的。  季羡林:我跟叔父,那个关系比较复杂,(以后再说)。  蔡德贵:您是很注重尊师,是楷模啊。  季羡林:尊师因为这个,我老师是有几个。第一个是董秋芳。  蔡德贵:第一个是王崑玉,更早一些。  季羡林:王崑玉早,北园的。王崑玉对我的影响啊,因为我后来也不写古文。当时啊……  蔡德贵:您也写古文啊。  季羡林:为什么第一篇是《徐文长传书后》,袁中郎的吧。《读徐文长传》,北园高中,王崑玉非常欣赏。  蔡德贵:《王崑玉文集》我过去拿过来了,不知道您看过没有?那里面的文章,非常漂亮,确实是桐城派的风格。没有正式出版。  季羡林:正式出版恐怕有困难。桐城派惜墨如金,我说中国的八股文啊,也有它的贡献,整个的结构,应该提倡八股。  蔡德贵:在某种程度上。  季羡林: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那个我不赞成。八股,就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你非扣那个主题不行,所以八股呢,应该提倡。  蔡德贵:构思。  季羡林:对。  蔡德贵:您讲究开篇、布局,  季羡林:我讲究那个东西。  蔡德贵:您给郑彝元写的序言,文言文的,非常漂亮。  季羡林:没有什么的。当时第一篇文章,《读徐文长传书后》袁中郎的,王崑玉的评价是“亦简劲,亦畅达”。我们班上写古文,有一个叫韩云鹄,他别的功课不行,就是古文好,因为他平常别的功课也不大重视,就是念古文,他是班上第一。王崑玉发这个作文卷子,平平常常的摆在前面,好的摆在最后。  蔡德贵:您的放在最后啦。  季羡林:我不如韩云鹄。北园不写现代文,只写古文。现代文高中才写,后来就是董秋芳啦。“随便写来”,那时候是北园白鹤庄。  蔡德贵:济南高中是在杆石桥。  季羡林:哦。到后来这样子,山东大学国文系给了王崑玉一个讲师,就是晚了,当时我很有意见。因为什么呢?写白话文的所谓作家,到那里一搞就是教授,而王崑玉只给他讲师,我觉得不平。  蔡德贵:山东大学那时候高手太多,梁实秋、沈从文、闻一多都在那里,可能王崑玉显不出来。  蔡德贵:董秋芳是济南高中啦。  季羡林:董秋芳是济南高中。  蔡德贵:那时候的文章还有保存的吗?现在不知道了。  季羡林:那个董秋芳是在那个作文卷子(上写),一处节奏,二处节奏。正跟我的想法相符,我觉得写文章就得有节奏,所以我对八股文,八股文就是有节奏,(我对)整个的结构(很重视),结构里边,哪一段放在什么地方,哪一段放在什么地方,不是随便乱写的。所以我对八股文哪,后来我跟那个张中行啊(交流),他也同意我的意见,我说八股文哪,其功不可泯。现在缺少那个八股文的训练。而且现在新文学家,一动就是个教授,王崑玉好不容易评了个讲师,我就很不满意。我说论功底,现在所谓新文学家,只要敢写,碰到时运,一篇文章出了名,就可能成为作家,这个王崑玉那时候要是有作家的名称,成为作家,到大学一动就是教授。我对这个很有意见。  蔡德贵:他后来更惨,到莱阳啦。解放后在山东省文史馆度过的。  季羡林:这样子啊,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文史馆这个地方恰当的。  蔡德贵:当时您和王崑玉交往比较深了?  季羡林:那时候,学生跟教员,还是……后来比较亲密的。当时的学生与教员之间有鸿沟。所有的学生,不是哪一个学校,(我与王崑玉)也一样,平常也没有什么来往。就是上班,作文。  蔡德贵:我们上课叫上班。别的地方不懂。  季羡林:对。我就是用上班。  蔡德贵:高中打学生有没有?  季羡林:高中没有,根本不可能。  蔡德贵:您高中时候,好多学生比您大。  季羡林:比我大。后来我在那个新育小学的时候,逛开元寺,回来以后就写文章,那时候都是文言文,没有白话文。我也写文言文。那时候我年纪很小,文言文就是小学一年级那个水平,有几个山东的大地主好像是菏泽一带的大地主,姓李的一家,叫李春雷、李春亭、李元彪,他们就住在学校,雇了一个厨子。  蔡德贵:您吃过他们的饭吗?  季羡林:没有吃过。他们也没有给我吃。那时候我年纪很小。有一次游开元寺,回来以后就写文章,写文章,那时候我的文言文刚刚的凑副。我记得凑副写的是:空气受热而上升,他处空气来补其缺,遂流动而成风。这就是我的最早的文言文。  蔡德贵:那也很有文采啊。是第一篇吗?  季羡林:差不多。  蔡德贵:您的《游灵岩》在哈佛我托人找,其他地方都找了,没有。山东的《民国日报》被日本鬼子炸掉了。如果哈佛大学图书馆没有,就不可能找到了。您要是累了就停。  季羡林:我在这里插一段。是什么呢?原来我到济南以后,大概是满5岁,冬天到济南,5岁,可能1917吧。  蔡德贵:6岁。  季羡林:到了济南以后,那时候因为我是个男孩子。我们家的上一代的,(留下)我一个哥哥季宝庆,我没有见过他,死得早,留了一个大嫂,大嫂生了个儿子,都叫刘二,我不知道为什么叫刘二。那个大嫂是个厉害人物。  蔡德贵:这个您讲过了。不要重复了您会累的。  季羡林:我这个,我说走运哪,是这样子,就是到济南以后,上了几天,有那么两三天私塾。大概两三天,很短很短的。  蔡德贵:是因为淘气吗?  季羡林:不是,曹家巷。后来就……  蔡德贵:私塾是任晓麓④办的吗?  季羡林:这个私塾啊,也没有什么人办。反正他这个私塾先生,好像是我大舅母的父亲,在曹家巷。  蔡德贵:马婶母这边的大舅母的父亲。  季羡林:嗯。  蔡德贵:任晓麓不可能是私塾先生。他比您大不了几岁,他1907年生人。您躺着,不用起来。这样舒服一些。  季羡林:不是。那个任晓麓,是后来,住在佛山街枣园,名字叫任熹,姓任哪,朱熹的熹,号叫晓麓。后来我们在正谊中学,他也考的正谊中学,我们正谊中学上的不是一年级,进的时候,不是一年级,是一年半级。那时候任晓麓,任熹啊,他的父亲做过一任县长,哪里的县长,不知道,当时我也不知道。所以在我们那一带是最大的官啦,那架子极大,住在那个枣园,柴火市。  蔡德贵:他家也是书香门第。  季羡林:嗯。  注释:  ①施存统,又名施复亮,浙江人。他小时候入私塾,习四书五经,1919年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五年制)二年级当学生的时候,因为该校反对当时束缚学生思想的常规,张扬学生的个性,“五四”运动以后,他深受影响,《浙江新潮》向他约稿,便发表《非孝》一文,认为一味尽孝是不合理的,要以父母、子女间平等的爱代替不平等的“孝”。  ②王祥为魏晋时人,家在山东临沂。继母朱氏对他很不好,总是在他父亲面前说坏话,久而久之,他父亲逐渐厌恶他了。继母在寒冬,想吃鲜活鲤鱼。湖塘的水都冻冰,无法捉到鲜活鲤鱼。王祥便衣将肉体卧在冰上,想用体温将冰溶化。冰被溶破一个洞,水中跃出两条鲜活鲤鱼,王祥连忙捉住,抓着回家做给继母吃。  ③相传老莱子身穿花衣,手持玩具,作儿童状以取悦双亲。这些故事都是“二十四孝”里面的。  ④任晓麓(1907—1981.5.16),名任熹,号晓麓,别号卷翁。济南市人。13岁始学篆书,师从沙崇如、夏金年。20年代末期,就学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拜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丁佛言为师,后又从师著名金石学家陆和九。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师、小学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曾在沦陷区任科长、曲阜县县长。1946年在华南学院任语文教师。任晓麓自青年时代就勤于治学。二十几岁时在容庚主办的燕京大学《考古杂志》上发表《石鼓文概述》一文。此后,著有《藤花榭本说文解字校勘记》、《印话》、《爵古斋印谱》、《石鼓斋印谱》、《晓麓诗存》、《日间词》等。工书法,最擅长写大篆。晚年的篆书楹联在1979年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中获一等奖,发表在1980年上海书画社出版的《百幅优秀作品集》首页,并被加以“此钟鼎楹联,笔力凝重,稳健活泼,行款妥贴,甚具功力”的评语。文化大革命期间,身处逆境。1978年后,创作出一批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其中不少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宾,流传于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地。曾任山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常务理事。1981年初,身染重疾,仍带病编著《学篆简言》等书。
  ……
展开
目录
第一次口述(2008年10月13日上午7∶00~8∶30)
第二次口述(2008年10月14日上午7∶00~8∶30)
第三次口述(2008年10月16日上午9∶40~10∶40)
第四次口述(2008年10月16日下午4∶00~5∶10)
第五次口述(2008年10月17日上午10∶00~11∶00)
第六次口述(2008年10月23日上午9∶50~11∶00)
第八次口述(2008年10月25日上午10∶30~11∶20)46
第九次口述(2008年10月27日下午3∶50~5∶10)
第十次口述(2008年10月29日下午3∶50~5∶10)
第十一次口述(2008年10月31日下午3∶50~4∶40)
第十二次口述(2008年11月1日下午4∶00~5∶00)
第十三次口述(2008年11月7日上午)
第十四次口述(2008年11月7日下午4∶00~5∶00)
第十五次口述(2008年11月10日下午4∶30~5∶10)
第十六次口述(2008年11月11日下午3∶40~5∶00)
第十七次口述(2008年11月12日下午3∶40~5∶20)
第十八次口述(2008年11月13日下午3∶50~5∶10)
第十九次口述(2008年11月17日下午4∶00~5∶00)
第二十次口述(2008年11月19日下午3∶50~5∶10)
第二十一次口述(2008年11月20日下午)
第二十二次口述(2008年11月21日下午)
第二十三次口述(2008年11月24日下午3∶50~5∶00)
第二十四次口述(2008年11月25日下午4∶00~5∶00)
第二十五次口述(2008年11月26日下午4∶00~5∶30)
第二十六次口述(2008年11月28日下午3∶30~5∶10)
第二十七次口述(2008年11月30日下午4∶00~5∶00)
第二十八次口述(2008年12月1日下午4∶00~5∶00)
第二十九次口述(2008年12月2日下午3∶20~4∶30)
第三十次口述(2008年12月3日下午3∶00~4∶00)
第三十一次口述(2008年12月4日下午3∶00~5∶00)
第三十二次口述(2008年12月5日下午3∶00~4∶00)
第三十三次口述(2008年12月6日下午4∶00~5∶00)
第三十五次口述(2008年12月9日下午3∶00~4∶30)
第三十六次口述(2008年12月10日下午3∶00~4∶30)
第三十八次口述(2009年1月28日下午2∶45~5∶00)
第三十九次口述(2009年2月1日下午4∶30~5∶10)
第四十次口述(2009年2月2日下午3∶00~5∶00)
第四十一次口述(2009年2月3日下午3∶20~5∶00)
第四十二次口述(2009年2月5日下午2∶40~4∶30)
第四十三次口述(2009年2月6日下午2∶40~5∶00)
第四十四次口述(2009年2月7日下午3∶00~4∶30)
第四十五次口述(2009年2月9日下午)
第四十六次口述(2009年2月10日下午)
第四十七次口述(2009年2月12日下午3∶00~5∶00)
第四十八次口述(2009年2月16日下午3∶00~4∶30)
第四十九次口述(2009年2月17日下午3∶20~4∶30)
第五十次口述(2009年2月18日下午2∶40~4∶30)
第五十一次口述(2009年2月19日下午2∶40~4∶30)
第五十二次口述(2009年2月20日下午2∶30~4∶30)
第五十三次口述(2009年2月21日下午2∶40~4∶30)
第五十四次口述(2009年2月23日下午3∶30~4∶20)
第五十五次口述(2009年2月24日下午3∶30~4∶20)
第五十六次口述(2009年3月12日下午)
第五十七次口述(2009年3月14日下午2∶30~4∶30)
第五十八次口述(2009年3月15日下午2∶40~4∶30)
第五十九次口述(2009年3月16日下午2∶40~4∶30)
第六十次口述(2009年3月17日下午3∶30~4∶30)
第六十一次口述(2009年3月18日下午2∶00~4∶30)
第六十二次口述(2009年3月19日下午2∶05~4∶30)
第六十三次口述(2009年3月20日下午2∶10~4∶30)
第六十四次口述(2009年4月18日下午2∶30~4∶00)
第六十五次口述(2009年4月20日下午2∶20~4∶10)
第六十六次口述(2009年4月23日下午2∶30~4∶00)
第六十七次口述(2009年4月24日下午2∶20~5∶00)
第六十八次口述(2009年4月25日下午2∶30~4∶30)
第六十九次口述(2009年6月11日下午)
第七十次口述(2009年6月12日下午)
第七十二次口述(2009年6月14日下午)
第七十三次口述(2009年6月15日下午)
第七十四次口述(2009年6月16日下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