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最完美的人格<br> 朱自清,原籍浙江,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名自华,号秋实。寓意春华秋实的意思。六岁时,随父母定居扬州。一九一二年,朱自清十五岁时,做官的祖父菊坡公去世,从此家道衰落。<br> 一九一六年暑假,朱自清考入北大预科。同年十二月,与武钟谦结婚。一九一七年二月三日,婚后不久,即到北京上学。这一年暑假回扬州时,因感觉家庭经济困顿,希望跳级考入北大本科,遂改名自清,字佩弦。后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br> 一九一九年一月一日,《新潮》杂志创刊,朱自清成为会员之一。《新潮》杂志由傅斯年等人创办,在当时的影响仅次于《新青年》。孙伏园回忆说:“佩弦有一个和平中正的性格,他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虽然那时我们都在二十左右的年龄。他的这种性格近乎少年老成,但有他在,对于事业的成功有实际的裨益,对于纷歧的意见有调解的作用,甚至他一生的学问事业也奠基在这种性格。”一九二。年五月,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提前一年毕业,暑后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同来的还有中文系毕业的俞平伯。这是朱俞二人相识订交的开始。俞平伯后来回忆说:“我开始做诗,朱先生也开始做,他认为我的资格比他老,拿他做的新诗给我看。……但我们的关系却一天一天的深了。”俞平伯在一师只教了半年就离开了,朱自清一直教到第二年暑假。同年十一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朱自清成为会员。一九二一年暑假,朱自清就聘扬州江苏第八中学教务主任。因与校长意思不合,很快就辞职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