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个月学中医诊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42622
  • 作      者:
    张登本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编者以“望、闻、问、切”四种诊病方法为主线,将相关內容分为30讲,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中医诊病方法原理及历代著名医学家的诊法成就,重点讲述了如何进行整体、头面五官、口舌咽喉、躯干四肢、皮肤二阴的望诊察病;怎样对排泄物和分泌物进行间诊及闻诊检查;怎样对临床常见的恶寒发热、疼痛、出汗,睡眠障碍、饮食口味失常以及头面五官、躯干四肢、二阴二便的异常和妇女、儿童常见病症进行问诊;还叙述了脉诊、按诊及其他诊病方法。每一讲的内容设置科学合理,适宜于每曰研修一讲。同时各讲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是中医诊病方法不可或缺的部分,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月学中医诊法(第2版)》內容通俗易懂,适合中医院校的学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研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形体肢节的病理变化在面部的反应区域,然后根据面部的色泽之浮沉、清浊、泽夭、散抟和上下等情况,辨别疾病的性质、部位、间甚、新久,推断疾病的发展趋势及转归预后等,进而根据色部的变化以调治疾病,这便是察面部色泽以测知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再如独取寸口诊法,是通过诊两手寸口脉,以候全身五脏六腑的病证,于是详审寸口之三部九候,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沿用至今。此外,耳郭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病变;舌与内脏关系密切,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盛衰及病证的寒热虚实;五脏六腑皆上注于目,故诊目可了解人体的神气盛衰,并以此可察全身脏腑器官的变化,等等。<br>    三是以常衡变。“知常达变,以常衡变”是中医诊治法自古以来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这条原则强调医者必须在掌握认识正常生理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发现那些与正常现象有所区别的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的规律。从常中求异,以常测变,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这就是所谓的“以我知彼”“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诊法原理的应用。<br>    ……
展开
目录
第1讲 中医诊法概要<br>一、中医诊法<br>二、中医诊法的诊病原理<br>三、中医诊法的特点<br>第2讲 历代名医诊法成就<br>一、夏商春秋时期<br>二、先秦两汉时期<br>三、两晋隋唐时期<br>四、两宋金元时期<br>五、明清时期<br>六、现代中医诊法成就<br>第3讲 整体望诊法<br>一、望神<br>二、望色<br>三、望形态<br>第4讲 头面望诊法<br>一、望头部<br>二、望面部<br>第5讲 五官望诊法<br>一、望日<br>二、望耳<br>三、望鼻<br>四、望口唇<br>五、望牙齿<br>六、望齿龈<br>七、望咽喉<br>第6讲 望舌诊法<br>一、望舌质<br>二、望舌苔<br>三、望舌下脉络<br>四、望舌质舌苔结合<br>第7讲 身体躯干望诊法<br>一、颈项望诊<br>二、胸胁望诊<br>三、腹部望诊<br>四、腰背望诊<br>五、望四肢<br>第8讲 皮肤及二阴望诊法<br>一、皮肤望诊<br>二、下窍望诊<br>第9讲 排出物望诊法<br>一、出血诊法<br>二、望泪、涕、涎、唾、呕吐物<br>三、望痰<br>第10讲 闻诊<br>一、听声音<br>二、嗅气味诊法<br>第11讲 问诊法<br>一、问诊法内容<br>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br>第12讲 问恶寒发热<br>第13讲 问疼痛、出汗<br>第14讲 头面五官问诊法<br>第15讲 躯干四肢问诊法<br>第16讲 饮食口味问诊法<br>第17讲 胸腹问诊法<br>第18讲 二阴和二便问诊法<br>一、二阴问诊法<br>二、二便问诊法<br>第19讲 妇女、小儿问诊法<br>第20讲 脉诊<br>第21讲 脉象<br>第22讲 浮沉迟类脉象<br>第23讲 数虚实类脉象<br>第24讲 相兼脉、妇女脉、小儿脉诊法及脉症关系<br>第25讲 按诊法<br>第26讲 胸腹按诊法<br>第27讲 尺肤、面部、人中诊法<br>第28讲 手部诊法<br>第29讲 耳诊法<br>第30讲 其他诊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