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望清标、耆年宿学陈三立先生(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53年出生,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陈寅恪之父,1886年(光绪十二年)进士,散馆编修,吏部主事。先生才识通敏,少有大志,受乃父影响,赞康梁新政。1898年,戊戌变后,陈氏父子同被革职。先生侍父卜居南昌西山。1904年先生任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1924年与泰戈尔晤面,喜获赠书。1936年与胡适之获邀代表中国出席伦敦国际笔会,未克成行。1937年日寇发难卢沟桥,陷平、津,先生义愤填膺,拒服药食五日,溘然长逝,享年八十五岁。
1882年(光绪八年),先生参加乡试,因深恶八股文,未按考场规定文体(八股文),而以己所擅长之散文体答卷。其卷初选遭弃,后为陈宝琛主考发现,大加赞赏,从落第卷中抽出,选为举人。
1886年(光绪十二年),先生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授吏部主事。鉴于吏部弄权,积重难返,先生虽有经世大志,却难以布展。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乃父陈宝箴授湖南巡抚,时值甲午战后,国弱民贫。乃父欲以湖南一隅为天下先,植富强之基,树固邦之本。先生为辅乃父实现抱负,毅然弃吏部主事职,侍父赴湘上任。父子联手,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兴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等,罗致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等维新志士,湘中风气为之一变,遂成全国维新运动之中心,其间先生出大力焉。他与谭嗣同、吴保初、丁惠康并称“维新四公子”(或谓陈三立、谭嗣同、吴保初、陶葆廉为“维新四公子”),名噪一时。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起,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受屠于北京菜市口,乃父陈宝箴因保荐“戊戌六君子”中之杨锐与刘光第于朝、延梁启超兴教,且倡行新法得罪而被革职,“永不叙用”,先生亦被横加“招致奸邪”罪而同遭革职,其政治抱负,付诸东流矣。此后,陈氏父子卜居江西南昌西山,筑靖庐以安身。虽寄情于山水,却难掩心中难言之隐,往往深夜孤灯,相对欷欺,不能自已。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先生移居金陵,乃父陈宝箴在西山寓所被慈禧秘密赐死。
1904年(光绪三十年),先生奉端方命,与缪荃孙、方履中共同整顿三江师范学堂课程,并被委以该校总稽查之职。力使课程设置能适应强国富民之需。其时先生颇有“教育救国”之志,然清廷慈禧掌权,腐败至极,朽木难雕,庚子联军乱后,开复原职。先生早已心灰意冷,坚谢未就。
1911年,民国肇兴,先生虽不满武昌起义民军,移居沪上,但却能洞察一姓难再兴之理,主民主共和政体为我中华数千年历史创局、与历代王君易姓有殊之论,故时与当世英杰有为之士相往还。
1922年(民国十一年),先生与梁启超晤叙金陵,低回往事,不胜感怆。语及梁之弟子蔡锷,先生谓梁日:“松坡昔年报考时务学堂,年十四,文不通,已斥,余因其稚幼特为录取,后从子学半载而大成,今其人往矣,不可复得。”此乃先生深赞松坡之力反袁氏帝制,而又痛惜松坡功业之不竞也。
先生出自书香门第,诗礼传家,天资颖悟,博览群书,国学根基深厚,诗文巍然成家。
其为诗,工力甚深,神清致远,名满天下,后学所宗。近人汪国垣(辟疆)先生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推先生为“及时雨宋江”,实即同光体诗坛祭酒也。
先生论为诗之法日:“应存己。吾摹乎唐,则为唐囿;吾仿夫宋,则为宋域;必使既入唐宋之堂奥,又能超乎唐宋之藩篱,而不失其己。”故其为诗,融以至性,泽以至情,令人清心悦目,感人肺腑,读后回肠九曲,终生难忘。其论为文之法日:“应割爱。由篇审段,由段审句,由句审字,必使词不泛设,字无虚砌。”故先生所为诗文,一句一字,皆经千锤百炼而出,斯能精魂相接,冥与神会。晚年诗文,弥自珍重,不轻下笔。其碑铭传志之作,设非其人,虽致润笔数倍于常,亦终不可得只字。至于题赠之什,纵友朋之情难谢,于不可其人者,宁自誓永不作诗,以坚拒之。《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论语》日:“君子人欤?君子人也!”愿为先生三复诵之。昔年印度泰戈尔来游吾国,尝与先生合影留念。华、印两诗人,各为其本国之泰斗,比肩一帧,接迹重洋,诚近代中印文化沟通之佳话,乃国际诗人罕有之幸事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