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楠木箱子五千年<br> 吃蟹那事<br> 梨花深院,才子佳人<br> 文人的牵挂<br> 雨巷,油布伞<br> 巴金,焚心煮骨的日子<br> 诗人以及诗人的妻子<br> 一情,一劫,张伯驹<br> 那些书生<br> 诗人,从烤箱到天堂的路<br> 你那边现在几点?<br> 墨迹<br> 旧梦里的一件道具<br> 民间艺人,上海画布<br> <br> 风流才子袁克文<br> “新旧杂糅”胡适之<br> 文博泰斗徐森玉<br> 文坛骑士郑振铎<br> 邮票大王周今觉<br> 书画鉴定大师张葱玉<br> 周游世界的张乃燕<br> “洋场恶少”施蛰存<br> 是是非非徐志摩内容摘要
近代大部分时间里,上海一市三治,存在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三个统治机构,制度各异,事权不一。租界与华界之间、租界与租界之间,存在明显的制度缝隙与权力薄弱地带,两租界又受治外法权保护,通常在中国战乱时期保持中立,别处硝烟弥漫,狼奔豕突,这里波恬风静,闾阎不惊。于是,这里的市政、经济、社会、文化便与别处大不一样,呈现三多,即有钱人多、有才人多、有闲人多。清末已有人道及这一现象,到民国则愈演愈烈。一些曾在上海任职或创业的达官贵人、财阀巨富,拖家带口移居这里,购地置房,投资实业,如李鸿章的子孙、曾国藩的女婿、盛宣怀的家族,这很自然。一些在别处为官经商、本来与上海没有太多关联的人,也来这里安家落户,就比较特别。比如,岑春煊原在两广、四川、山西等处为官,民国以后息隐于上海。严复在天津等地为官,但将家小安顿于上海。郑孝胥还在北京、汉口等地为官时,已捷足先登,移家至上海。陈三立、陈夔龙等人本来与上海没有多少关系,民国初年也移居这里。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党国要员,在上海安家置业,如白崇禧、何应钦、孔祥熙、孙科等,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话说回来,说特别也不特别,动乱时代,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何况上海交通便捷,供应丰富,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