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此之前,慧远写了一篇《形尽神不灭论》的文章,宣扬人死只是肉体的死亡,精神是可以永存的。要求世人信佛行善,苦修积德,以求“往生”,从而进入天国。慧远还为此立佛影,写了《万佛影铭》,进一步地宣扬人的精神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永不泯灭。
陶渊明不可能接受这种理论,因此也不会加入由这种理论支撑的“白莲社”。
朋友之间的往来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趣味与人生观的完全一致。友谊和哲学见解并非是一码事。陶渊明与慧远及白莲社中人的交往过从就是如此。他仍然清醒地保持着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人格,并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他人。一方面,为了表达他对佛教《形尽神不灭论》的反对和对道教“长生不老”说的否定;另一方面,也为了在广泛的意义上发表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陶渊明写了他的著名诗篇《形影神》。在这首诗中,陶渊明提出了“形神相即,形尽神灭”的观点,与慧远的“形尽神不灭”针锋相对。同时,陶渊明从生死人题,发表他的宇宙见解。他以“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的诗句,说明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有生必有死”这是客观规律。只有“不喜亦不惧”地去顺应自然规律,才是正确的态度。这种观点,也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中。
还有他去世前写的《拟挽歌辞》三首和《自祭文》,在文学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他关注的是生命的自然过程,而不是它的结局,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以现实的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幻和时间的奔流,从而超越生命的有限性。陶渊明对生死的清明旷达具有永叵的文化价值。
正因为陶渊明对生命有着如此清醒的理解和把握,所以他才能写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进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十二首》之一)。这样让人感奋,催人奋进的诗篇。2.陶渊明与田园诗田园诗在陶渊明的诗文创作中是一个突出的亮点。我觉得他至少有以下几个“第一”。
(1)陶渊明是开拓田园诗这一诗歌题材新天地的第一人,也是作为文人大量写作田园诗的第一人。
在陶渊明以前,也有一些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比如,《淮南子·道应训》记载的:“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说明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最原始的诗歌;《礼记·郊特性》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些都和农业劳动密不可分。还有被钱钟书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四时田园诗”的诗经中的《七月》。它用一个农民的口吻写了一年中的生产和生活。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固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使之不能成为一类诗歌题材。而陶渊明以前的著名诗人如屈原、宋玉、枚乘、贾谊、司马相如、三曹等没有一个是写田园诗的。作为文人大量写作田园诗的,陶渊明是第一人。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与劳动第一次在文人作品之中变得有意义。他直接影响了唐代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风格。
(2)陶渊明是真正长时间居住在农村,亲身参加农业劳动并写了如此多田园诗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个)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