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纳什
——一个被精神分裂症困扰了三十多年的天才
他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在年轻时是个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数学天才,他的博士论文就成为非合作博弈论的奠基之作;他在30岁时却因精神分裂而变得彻底疯狂,患上“精神癌症”而多年藉藉无闻;他在年老时又奇迹般康复,还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就是美国著名数学家约翰·纳什。
孤独少年
1928年6月13日,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1928~)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力工程师,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母亲在婚前当过6年拉丁语教师,喜欢读书和教学,在家对小纳什进行启蒙教育。他还有一个性格活泼的妹妹玛莎。
小纳什在七八岁时,已经被周围的人认定为是一个有点古怪的书呆子。当他的妹妹与其他孩子玩游戏时,他要么在客厅里埋头读书,要么就躲在一边玩自己的玩具。他对邻居的孩子不理不睬,从不主动外出玩耍。在学校里,小纳什也没有一个朋友,总是孤独一人,连老师也不太喜欢他。在小学四年级之前,小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老师常常向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
小纳什虽然性格孤僻,却对自学情有独钟,书本就是他最好的朋友。看书使他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也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使他一生受益。在小纳什的自学过程中,父亲起了关键的作用。父亲可以回答他不断提出的各种问题,为他的自学排疑解难。随着年龄增长,小纳什已不满足于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开始热衷于做实验。12岁时,他将自己的房间改成了实验室。他在房间里修理收音机,还用试管、烧瓶和酒精炉做化学实验。
在十三四岁时,纳什得到一本名为《数学精英》的书。这本书是一部记叙伟大数学家的人物传记,纳什第一次真正领略到数学的神秘和美丽,开始进入智慧的数学王国。此后,纳什对数学的兴趣与日俱增,数学成绩也突飞猛进:老师往往要演算一黑板才能解决的难题,他只用几个简单漂亮的步骤就把问题解决了。
纳什日渐长大,却没有一个要好的朋友,这使他父母十分担忧。老纳什夫妇让他参加童子军营,去舞蹈学校上课,在暑假期间外出打工,然而这一切收效甚微。纳什虽然参加了这些社交活动,但却从心理上抗拒它们,他认为这些活动只会妨碍他集中精力看书和做实验。有一次,纳什全家出席他父亲所在电力公司的晚宴,他对来来往往的人毫无兴趣,反而对公司里的电梯着了迷,整个晚上都在搭乘电梯上上下下,直到最后不知怎么地把电梯折腾坏了,弄得老纳什夫妇十分尴尬。在舞会上,纳什会将一堆椅子推进舞池,宁可和椅子跳舞,也不去邀请一个姑娘共舞。
高中时,纳什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思考和学习。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道题目时,学生们都会拿出铅笔和白纸进行运算和证明。只有纳什一动不动,双眼盯着黑板,然后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讲出答案。他可以在自己的头脑里直接解答问题,这种思维习惯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他日后解决数学问题的独特方式。在课余时间,纳什并不怎么学习功课,而是大量阅读与课程无关的科幻小说、科普杂志和科学著作。虽然没有知心朋友,他却以自己的才华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和佩服,他被学生和老师称作“解题高手”。
数学新星
1945年,纳什高中毕业后参加西屋竞赛,成为全美赢得全额奖学金的10个学生之一。尽管他酷爱数学,但由于当时能成为数学家的人很少,纳什还是选择了当工程师,进入匹兹堡的卡耐基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学习。
纳什只读了一个学期,就对工程学科丧失了兴趣。他讨厌机械制图的标准化,还埋怨化学缺乏数学的精确性,不愿意按照老师指定的方式解答问题。由于他把大量的精力花在数学上,以致化学工程专业不及格,这迫使他在二年级时不得不转学数学。而这正是纳什人生的转折点,他终于找到了能够发挥自己天才的领域。
纳什受到了数学老师们的热烈欢迎,被他们视作“明日之星”。他喜欢长时间地冥思苦想,而不像别的同学一样埋头苦读。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他很容易地就理解一些高深的关键问题,明白解决难题的要点和技巧。到19岁大学三年级时,纳什已经显示出一个成熟的数学家的风范。他所研究的问题,对其他学生来说根本无法理解。同学们渐渐认识到他是一个天才,纷纷慕名去向他请教功课。纳什便在学生活动中心摆了个场子,大模大样地坐在椅子上,叫前来求助的学生尽量提出问题让他解答。他喜欢这种高人一等的感觉,同时蔑视不如自己聪明的人,这又使他在卡耐基工学院交不到一个知心朋友。
1948年春,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密执安大学录取。普林斯顿大学不仅提供了比哈佛大学更高的奖学金,该校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还写来热情洋溢的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纳什感到自己深受重视,终于决定就读普林斯顿。这是一个对纳什一生影响巨大的决定。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世界级大师云集于此。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