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西山归隐,魂化为杜鹃鸟,啼血至死。这一著名的古蜀神话,在辛亥保路运动时期被普遍引用。在“死而魂化为鹃”、“哀婉啼血”、“春心抚民”……等古老的神话象征符号意义基质之上,新文化运动前夜的文化代码“提供了有关生成符号的规则,而这种符号乃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因此,‘符号,这一经典概念本身就消融为一种高度复杂的变迁关系网络。符号学揭示了一种分子景观,在这里面,我们习惯于认定为日常形式的东西最终体现为瞬时化合的结果,而所谓‘事物’只是某种潜在网络所具备的外观;这种网络是由更基本的单位组成的”①。
“杜鹃啼血”神话的内涵所指意义,受制于新时代文化形态的代码系统的转化,“化合”为以争路权为目的,以高扬反清反列强的爱国精神为表达方式这样一种现代救赎。
2.字字诗语、啼血救赎
“家山危殆,愿效杜宇之啼”,这是在当时被人称为“啼鹃诗人”的雷铁崖的豪言壮语,他以此作为创办《鹃声》杂志的宗旨。他发表的文章中,反复以“杜鹃啼血”为典,如耶稣赴十字架之死为“赎价”,借以警醒民众,拯救民族、国家。文化代码由传统言说的“委国受之而去,又难以割舍”之故国家山深情,演进为“啼血救赎”之现代精神的符码象征:
杜鹃夜半声凄绝,不是愁人也泪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