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青岛人已经很少提起“胶澳”一词了,只在游览一些老建 筑,或翻阅一些旧书时才会偶尔遇到它。其实,“胶澳”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万历年间,指的就是胶州湾。如果我们再往前寻找,还可以追溯到设立胶西县的隋代。因为有了“胶”这个行政区域名称,“胶州湾”的概念才会出现。当然有的人还会认为胶州本来就是以胶河而命名的,所以“胶澳”一词的出现很可能还会早于隋代,此说已不可考。<br> 但是,后来“胶澳’一词不单纯指胶州湾,而成为一个脱离了胶州的独立的地方行政区域概念,就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史料来看,大约是在清代。因此,清史中的“胶澳”已经变成了一个历史专用名称,成为近代青岛地区的一个代名词。<br> 在晚清朝廷奏折当中,大臣们也常常提及“胶澳”。有时,他们还将其与胶州湾的概念混用。但以“胶澳”特指一地方行政区域的为最多,只把“胶州湾”当成“胶澳”的俗称或专指。如北洋大臣李鸿章就在光绪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撰写的《筹议胶澳公函》中,一方面非常明确地使用了“胶澳”的行政概念,另一方面也使用了“胶州湾”的具体概念。李鸿章认为,“胶澳”口门小于威海,而不如旅顺口之紧固,水比威(海)、旅(顺)加深,守土者宜设防”。他还认为西方人把胶州湾比喻为“屯船第一善埠”的说法很有道理。在李鸿章的公函里面,我们可以看得出“胶澳”和胶州湾两个词汇的意义和范围有所不同。而在总兵琅威理的《布置胶澳说帖》中,不仅使用了“胶澳”一词,还与“出使大臣”许景澄一样,将胶州湾写做“胶州澳”。这就是说,“胶澳”一词到了清末,已经被许多人熟知,其行政区划的定义也约定俗成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