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弊端重重的政治结构几无变化。这是因为清承明制并强调遵循“祖宗之法”,因此晚清福州政治如同其时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呈现出保守态势。这种保守的政治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专制统治的没落。清代福州教育发达,有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大书院,福建全省进士人数为1 401名,而福州府考中进士为730名④,占全省进士总数的52%强。但时至晚清,福州教育一落千丈,四大书院辉煌不再,这是因为福州教育的发展和福州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是在科举制度这一教育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科举考试成为学子努力学习和奋斗的目标和动力,而书院则成为科举的附庸。例如,四大书院之一的正谊书院只有举人才能进入;鳌峰书院起初以讲学为主,后罢讲学,改为考课②,考课内容、方式直接与科举考试接轨。除了书院之外,尚有一些规模较小的私塾、书堂,但其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发挥作用。学生不学数学、地理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只学习孔孟经书。因此,晚清时期,福州传统教育随着科举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没落而走向衰败③。晚清福州的传统宗教也难挽颓势。以道教为例,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本土宗教的代表。素有“东南山国”之称的福州,其高山深壑、幽谷川流、林木葱茏,是方士和道士垂爱之地,吸引着他们来此修炼。福州道教经过隋唐五代和宋元的发展,在南宋达到鼎盛。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福州道教逐渐开始衰微,特别是有清以来实行尊喇嘛黄教为国教,限制道教的政策,使得正统道教更是一蹶不振,代之而起的是世俗道教。时至晚清,世俗道教已经逐渐渗透到民间宗教中,成为民间宗教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是道士阶层的演变,住宫道士日益减少,道士大多走向社会,以操办法事为职业,即“道士衍为一种宗教职业者,做功德道场成为养家糊口的手段”④。因此。晚清时期福州的道士阶层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正规的道士,福州方言称为“to-ing”;另一类道士福州方言为“duo-nai”,即世俗道人、职业道士。
再比如,晚清福州传统方言、戏曲、工艺等有了新的发展。福州方言,即福州话,如前所述其基础是闽越古语,历史上自西晋以来中原汉人多次南迁,带来了包括古汉语在内的中原文化,经数百年的融合演变,在唐末形成。但晚清以降福州方言又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出现了“做都统”一词,意为白吃白喝。这是因为清代在重要省份建置驻防八旗,设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二者并不并设,凡设将军处,其下只置副都统,但都以“都统”称呼。通商以后,将军兼理海关,有额外收入,副都统除额定薪俸外,毫无所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