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来西亚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083542
  • 作      者:
    芭芭拉?沃森?安达娅(Barbara Watson Andaya),伦纳德?安达娅(Leonard Y. Andaya)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在全球化时代,关注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的源流、现实和未来,不仅仅是新世纪人文学科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许多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强烈兴趣所在。甚至,关注别国热点,不亚于关注自身状况,也已经成为心态开放、视野开阔的许许多多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然而,至今我国尚未出版过一套相对完备的世界国别史及地区史丛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虽然陆续推出过一些国别史、地区史,但既无规划,也很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英、法、美、俄、日、德等大国,覆盖面过于狭小,更遑论完备与权威了。为此,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通过深入调研,邀约史学界专家进行多方论证,精心策划组织出版这套《世界历史文库》。<br>    《世界历史文库》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原著使用的语种主要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中文译者应基本上是史学专业人士或具有较高史学修养的翻译家。总之,学术性、权威性、完备性、可资借鉴性以及可读性,是《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布吉斯人在马来各邦国的影响<br>    不同移民团体迁入马来世界是一个贯穿整个马来西亚史的主题,苏门达腊岛、婆罗洲和马来半岛之间的移民运动很早就出现了。内部移民也很显著。从16世纪起,伊班族人从现在的加里曼丹岛(印度尼西亚婆罗洲)迁至今天的沙捞越,他们的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农业需要大片森林地带,他们在迁移过程中征服或吸收了遇到的许多小团体居民被征服或吸收,但其他居民则对他们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在这些地区,随着劫掠和互相残杀的战争增加,伊班族人面临的竞争大得多。约在18世纪中叶,当伊班族人迁入后来沙捞越的第二和第三区时,他们同沿海居民之间的联系日渐增多。他们不仅能够同马来人远征队领导人妥协,也能够与之建立联盟。这归功于他们的战斗能力和他们获得的尊敬。<br>    但是,历史资料里充斥着另一支印度尼西亚居民的移民情况,即沙捞越的布吉斯人。确实,18世纪被称为马来西亚史上的“布吉斯人时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自17世纪最后25年以来,布吉斯人和沙捞越南部其他居民团体已经进入马来西亚地区。随着内战蔓延,他们离开沙捞越南部,试图定居于松巴哇岛(Sumbawa)、龙目岛(Lom’bok)、巴厘岛(Bali)和爪哇等地区,但没有成功。布吉斯人与当地政权发生冲突,导致他们进一步向西移民,去寻找一个可以摆脱领主剥削压迫的土地,而苏门达腊岛和马来半岛人口相对稀少、管理相对松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避难所。在17世纪晚期,沿半岛西海岸,在柔佛王国的臣属国雪兰莪州、林吉(Linggi)和巴生,大批布吉斯人居民点纷纷涌现。一个布吉斯人王朝甚至在亚齐建立,不过存在时间很短。
展开
目录
    致谢/1 <br>    再版前言/1 <br>    关于马来语拼写和马来货币的注释/1<br>    缩略语/1 <br>    导论:马来西亚的地理环境和居民/1<br>    第—章 过去的遗产/1 <br>    —、重建马来西亚早期历史:史学编撰的各种考虑/1<br>    二、马来群岛的产品和早期贸易/7<br>    三、印度人在“黄金之地”的影响/11<br>    四、对华贸易和早期马来—印度尼西亚贸易中心<br>    的兴起/15<br>    五、室利佛逝王国和它的竞争对手/19<br>    六、室利佛逝王国权力的基础/22<br>    七、室利佛逝王国权威的弱化/28<br>    八、从室利佛逝王国到马六甲王国:两种不同的<br>    记载/34<br>    九、马六甲王国的遗产/38<br>    <br>    第二章 马六甲王国和它的继承者/40<br>    —、16世纪与17世纪:史学编撰的各种考虑/41 <br>    二、承袭室利佛逝王国传统/43<br>    三、马六甲王国成功的理由/46<br>    四、马六甲国家的1生质/49<br>    五、马六甲王国的领土扩张/56<br>    六、伊斯兰教和马六甲王国的文化传播/58<br>    七、葡萄牙人征服马六甲王国/64<br>    八、对“末罗瑜”马六甲崩溃的各种反应:文莱、霹雳州和亚齐/66<br>    九、泰国人在马来半岛北部各邦国的影响/72<br>    十、荷兰人和柔佛王国的优势地位/80<br>    <br>    第三章 马来贸易国家的衰亡(1699—1819)/89<br>    —、18世纪:史学编撰的各种考虑/89<br>    二、柔佛王国弑君事件的影响/91<br>    三、布吉斯人在马来各邦国的影响/94<br>    四、廖内—柔佛王国之外的发展情况/100<br>    五、18世纪的政治和经济挑战/105<br>    六、马来半岛上非马来人居民的影响上升/110<br>    七、布吉斯人影响的扩大/114<br>    八、英荷竞争对马来贸易的影响/117<br>    九、布吉斯人权力的丧失和廖内王国的衰落/120<br>    十、泰国人势力复兴和槟榔屿殖民地的确立/127<br>    十—、马来人贸易国家的衰亡/130<br>    <br>    第四章 “创造—个新世界”(1819-1874)/136<br>    —、19世纪:史学编撰的各种考虑/137<br>    二、暹罗和马来半岛北部各邦的关系/138<br>    三、1824年条约和分割马来世界/145<br>    四、婆罗洲地区新政治单元的创立/149<br>    五、打击海盗行动/156<br>    六、马来各邦国贸易模式的变化/159<br>    七、中国入主导了商业化农业和采矿业/162<br>    八、中国人和马来人的关系/166<br>    九、马来人冲突和海峡殖民当局的介入/172<br>    十、关于“文明”的争论/180<br>    十—、《邦咯条约》/184<br>    <br>    第五章 英属马来亚的形成(1874—1919)/186<br>    —、史学编撰的各种考虑/187<br>    二、英国统治的扩张/187<br>    三、“前进运动”的重新开始/195<br>    四、驻扎官制度/204<br>    五、“多元社会”/208<br>    六、受保护各邦不同的发展速度/217<br>    七、马来联邦的形成/219<br>    八、英国利益在婆罗洲的扩大/221 <br>    九、马来半岛北部各邦并入英属马来亚/229<br>    十、柔佛王国纳入英国统治范围/239<br>    十—、新英属马来亚/241 <br>    <br>    第六章 殖民社会的运转(1919-1941)/248<br>    —、殖民地晚期的资料来源/249<br>    二、建立—种出口经济框架/250<br>    (—)锡矿工业/253<br>    (二)早期的种植园农作物/255<br>    (三)橡胶工业/256<br>    (四)棕榈油工业/259<br>    (五)水稻种植业/260<br>    三、北婆罗洲和沙捞越的经济发展/263<br>    四、殖民统治时期的教育/268<br>    五、沙捞越与北婆罗州的教育/285<br>    六、种族和身份/288<br>    七、殖民政府和马来统治者/293<br>    八、英属北婆罗洲公司和白人王公统治的最后岁月/299<br>    <br>    第七章 协商建立新国家(1942——1969)/303<br>    —、史学编撰的各种考虑/303<br>    二、日本占领和战后初期/304<br>    三、马来亚联盟和马来亚联邦/313<br>    四、马来亚共产党和紧急状态/320<br>    五、独立/326<br>    六、联盟/329<br>    七、马来西亚的形成/335<br>    八、维护联邦的统—/341<br>    九、日益紧张的种族关系/344<br>    十、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348<br>    十—、1969年5月的种族骚乱和非常政府/352<br>    <br>    第八章 重建马来西亚(1969——2000)/357<br>    —、当代马来西亚:资料来源和撰史难题/357<br>    二、新经济政策下的经济和社会重建/358<br>    (—)目标—:消灭贫困/359<br>    (二)目标二:消除种族和经济职能的联系/368<br>    三、从农业到制造业/375<br>    四、国家发展政策和“2020年远景”/378<br>    五、发展的环境代价/382<br>    六、1969年后的政治格局/385<br>    七、伊斯兰教因素/393<br>    八、“末罗瑜巴鲁”(新马来人)/396<br>    结论:马来西亚历史中的—些主题/400<br>    进—步阅读的书目/409<br>    索引/44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