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连南迁之前,荆楚地区原居民曾为创造本地文明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早在二三十万年前,荆楚大地就留下了先民的足迹。
1992年底,在江陵荆州镇郢北村发现了距今约五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砍斫器、刮削器等石器。
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江汉地区又先后发现了千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反映了氏族制社会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
大溪文化距今约六千年左右,因最早发现于四川巫山大溪而得名,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前期。其分布范围西起巫山,东至湖北监利,北至汉水东北岸,南至洞庭湖北岸,属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有红陶、黑陶、灰陶、白陶等。其中公安王家岗遗址出土的瓮,壁厚而坚实,容量大,既可盛食物,又可盛水。器壁纹饰上颇具特色:表面先施一层红色陶衣,然后以黑彩绘上古朴生动的水波纹、人字纹、指印纹、平行线纹、戳印纹、刻印纹等纹样。
距今五千年左右,江汉地区先民与黄河流域、长江下游等地先民相继建立了父系氏族公社,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后期。
楚地这一时期文化因最早在京山屈家岭发现而被称为屈家岭文化,是承袭大溪文化而来的。其分布范围东至黄冈以西,西至三峡,北至河南南部,南至洞庭湖北岸,中心地区在汉水中游的京山、钟祥、天门等地和浸水流域一带。 早期屈家岭文化以黑陶为主,松滋桂花树出土了细颈壶、瓶形壶、小口罐、瓦棱纹罐等,其中瓦棱纹罐为灰色,纹路清晰,容量较大,美观实用。钟祥六合出土的高圈足豆为黑色,圈足从上至下有整齐的小孔,美观大方。
晚期屈家岭文化陶器以灰色为主,主要器形有直颈鼓腹壶、双腹碗、瓮、盆等,各具特色。钟祥六合出土的罐有大、中、小之分,陶瓮腹大口小,陶盆口大腹深,陶鼎带盖密封。
这时,楚地先民已经开始采用快轮制陶法了。
天门邓家湾出土的蛋壳彩陶杯薄如蛋壳,轻巧美观,代表了制陶的最高水平。
江汉地区出土的陶纺轮形体轻巧,彩绘鲜艳,图案以旋涡纹、编织纹、太极图纹为主。纺轮大小不一,说明这时手工纺织的纱和布已有粗细之分了。
从公元前46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前,江汉地区在屈家岭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被称为湖北龙山文化。因为在天门石家河出土的器物最多,所以又被称为石家河文化。其分布范围东至鄂东,西至鄂西,北至豫南,南至洞庭湖,与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当。
石家河文化以灰白陶和黄白陶为主,器形复杂,许多大型器为前所未见。如天门邓家湾出土的大型方橇纹缸,可以盛粮食或水。还出土了大陶瓮,是埋葬婴儿和成人尸骨的瓮罐。瓮罐埋葬法与平原地区多湖泊沼泽有关。
天门邓家湾还出土了丰富多彩的陶塑人物和动物。人物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动物有象、羊、鸡、鸟、狗、龟、兔等十多种,造型有人狗相戏、鸟栖狗背等,生趣盎然,反映了先民熟练的雕塑技巧,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有长鼻子的大象、竖起双耳的兔子、卷曲双角的羊、勾着嘴的鹰,各具特点,生动传神。所有这些陶塑是我国原始艺术的结晶,说明荆楚大地先民的审美能力已经很高了。
石家河文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瓮棺中发现的稀世珍品——玉雕。
精美的玉雕选用黄褐色、灰白色和青灰色等软玉作玉料,除雕刻成管、坠、璧、珠、璜、环等装饰品外,还有人头和各种动物形状的玉器。人头戴帽,耳下垂环。动物有飞鸟、跃鱼、鸣蝉等,造型简洁逼真。玉虎头双目圆睁,两耳直竖,机敏威严。玉蝉双目外凸,双尾分叉,灵巧高雅。玉鹰展翅飞翔,威武凶猛。这些玉雕大多有小孔,可以佩带,既是装饰器物,也是礼器。楚地多玉,有悠久的玉雕历史,后来闻名天下的和氏璧即出自荆楚大地。
上述出土石器除大溪文化有一些打制石器外,其他文化遗址均以磨制石器为主,既有大型的木柄石锄、石斧、石铲,还有精巧的刀、凿等小型工具。
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京山屈家岭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含有稻谷的陶片和谷灰渣,说明当时荆楚大地的原始农业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各处遗址还出土了猪牙、牛角、兽角、鱼骨、网坠、箭簇等,说明原始畜牧业已经发展起来。
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说明荆楚大地自古以来就有先民在此辛勤开发,并创造了原始文明,为后来璀璨的荆楚文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