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江南文化研究.第4辑,江南文化与中国社会研究专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735833
  • 作      者:
    梅新林, 王嘉良主编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江南文化研究(第4辑)》是一部关于华东地区文学理论研究专著,本辑内容包括:陈亮的历史进化论与其伦理问题初探、明代朱熹年谱知见录、清代江南社区文化集群与文人的精神家园等。本书适合文史研究者参考及文学学术研究人员学习。
展开
精彩书摘
  而这种以功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在浙南阳明学者中亦的确不乏其人。如王叔杲对伍文定协助王阳,明平叛的举措便评价甚高,认为“王守仁之功非伍无以成其始,孙许之节,非伍无以成其终。三臣之后,既加优叙,文定之裔,岂可不录?”对伍文定功绩得不到公平对待深表不满。在重视事功的前提下,王叔杲等人还积极参与了戚继光等人的抗倭斗争。王叔杲尝疏荐两广总督谭纶总兵南塘,戚继光遂议募练南兵数万以备倭寇,“凡廪饩岁给不赀,皆公(叔杲)从中调复而边务以修”。与越中阳明学大家一般热衷于讲学传道不同,浙南阳明学大家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抗倭斗争,与抗倭名将及相关军政人员关系密切。王世贞曾撰有《旸谷王公祖生祠记》、《送大参永嘉旸谷王公改任叙》等文,对王叔杲的抗倭事迹予以高度评价,这与越中阳明学者以道德文章、为学宗旨显于世的门户特征有较大不同。浙南阳明学者自始至终对王门中的空虚之风予以尖锐批评,就与这种文化土壤有莫大关系。故此宋恕所说的:“宋室南渡,瓯学始盛。陈、叶诸子,心期王佐,纯于永康,实于新安。……闽党横行,百家畔降,而瓯学亦绝矣。”纠其中以重视外王、强调义利合一的永嘉学比朱子学“实”,比陈亮的永康学“纯”,是正确的;但认为瓯学绝于闽党,则说得不完全对。因为即使经过朱子学改造后的浙南人文传统中,仍保留了大量实学文化的基因,以至浙南学者在面对盛于大江南北的阳明学时,仍能保持自己的学术个性,使阳明学在与浙南地域文化相遇后便出现了向经世事功学回归的某些变异。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阳明学进入浙南后所碰到的特殊困难,一方面是由于浙南有悠久的理学文化和实学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浙南地区有独特的科举之盛名。所谓“东嘉学校士,自昔文风,为两浙最,便是对两宋时期温州科举之盛况的客观描述。南宋以后,朱子学在逐渐上升为主流思想的FJ时,其语录、集注还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科场完全被朱子”议论“所统治,而阳明学却始终游离于朝政与乡政之间,未进入科举层面。故此,科举文化繁盛、科举人才众多的浙南地区,自然会从功利的立场出发,亲近朱子学而疏远阳明学。
  ……
展开
目录

江南文化域境下的阳明学之传播
——以浙闽区域为例
陈亮的历史进化论与其伦理问题初探
阮元的学术思想及汉宋学术史观
明代朱熹年谱知见录
清代江南社区文化集群与文人的精神家园
——以常州白云渡为例
试论宋代江西文学家的贡献及其地域分布特征
文徵明的儒者形象
游走在“乐群”与“乐道”之间
——唐中叶湖州文人集团交游酬唱诗论略
弹词《三国志玉玺传》初探
越剧和婺剧文化空间地域演进比较研究
江南诗性文化与长三角当代城市文化的建构
清前期江南市民文化建设论析
南宋明州楼钥家族与佛教
隋唐时期越州高僧及其佛学影响
中国古代伦理政治观转变的先驱
——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
明清之际江南的三教交涉及其效应
陈郡谢氏在两晋南朝源流世系及婚宦考索
江南政治文化的变革与中国政治的转型
浙江地域文化三精神
近代外来文明的地方性回应
——以上海城乡为中心
略论南宋浙江地区进士
明清时期地方士绅在江南地区的禁奢活动
明清以来上海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以上海与浙北区域经济关系为例
唐代浙南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
18世纪以降江南居民休闲娱乐生活中的消费
从宋元方志看南宋江南地区桥梁建设
宋初两浙东北路、两浙西南路考
战争环境下民众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
——抗战时期浙江省个案研究
杭嘉湖水乡环境与良渚文化聚落形态关系初探
区域人文环境与商办浙江铁路
论孔氏南宗的宗族规制
近30年来徽州祠堂研究述略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