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至1952年,清肃遗留残匪,先后建立4区23乡人民政权及农民协会,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保甲制度;召开西固县首届至三届各界代表会议;建立县、区、乡人民武装部、青年团工委、妇女联合会、法院、人行西固支行、西固收音站、城关供销社、人民检察署等部门;架通西固至武都73公里摇把电话线路。<br> 1953年10月1日,西固县隶属甘南区(1955年7月改区为州)所辖。1954年,西固县迁址宕昌。1956年,原西固县地改名舟曲县人民委员会后,即成立中共舟曲县工作委员会和舟曲县人民委员会,召开舟曲县一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br> 西固县改名舟曲县并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后,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依照《宪法》执行民族宗教政策,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各族人民在各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权机构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特别是藏族人民享有了管理国家和民族事务的权利。各民族完全平等、团结和睦、互助友爱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br> 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县农业人口有54620人,总耕地面积14.66万亩,其中播种面积10.63万亩。而1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中,粮食单产45.3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仅有78.77公斤。由于彻底变革农业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兴修农田水利,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1957年,粮食总产达1251.9万公斤,是1949年的2.8倍。但后来农业生产由于受“左”的思想和形式主义的严重影响,脱离实际,一味抓“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忽视多种经营发展,生产上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法则,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致使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摇摆不定,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低迷状态。<br> 新中国建立之初,仅有4家铁厂铸造犁铧,加上小量手工业,年总产值仅有1万多元。1958年“大跃进”时期,盲目地发展工业,超越了客观条件,导致工厂大部分倒闭。1961年,工业总产值20.3万元。1949年,全县仅有1家卫生院,民间中医、藏医10多人。1950年初,全县有完全小学5所,学生477名,其中女生74名;普通小学23所,学生90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35.4%,教员51名。1963年,全日制完、初小75所,学生4016名,其中民办小学28所,学生523名。1956年成立全县第一所中学(初级中学),学生51名,其中藏族生1名,教职工6名。1959年增设高中部,有学生42名。<br> 新中国建立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1952年,有藏族小学3所,民族教师2名,学生13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8.8%。1958年,有民族小学44所(公办18所,民办26所),入学儿童3254名,幼儿园70所,入学率65%。由于办学条件差,以后部分学校撤并,幼儿园撤消。<br> 1958年至1959年。人民政权平息了宗教界少数反动上层人士发动的叛乱,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制度和特权,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地ix的生产力,使舟曲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br>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民族自治政策以及各项方针、政策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及各项事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br>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温暖了舟曲各族人民的心田。县委、县政府不断探索适合舟曲县情的发展路子,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