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临泽史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146780
  • 作      者:
    刘爱国主编
  • 出 版 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县。总面积2727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2乡,总人口14.7万人。临泽小枣是“中华老字号”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临泽是全国闻名的“金张掖”玉米植种基地,玉采种子占全国产量的1/10。临泽丹霞地貌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国内最美的丹霞之一。临泽县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展开
精彩书摘
    向增贵,字季良,临泽县平川乡五里墩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少年时在本村土地庙私塾读书,聪明过人,孜孜好学,成绩优异。后毕业于蓼泉高等学堂,于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甘肃矿业中学堂,后升入西北大学,民国9年(1920年)就读于北京警官高等学校。警校毕业后,由北洋政府内务部以荐任官分配到新疆任警察厅主任科员。他目睹了北洋政府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后,坚辞不就,回归故里。后被邀请为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学监,民国12年(1923年)又因家务无人料理,辞职回乡,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br>        民国15年(1926年),他鉴于黑河北岸各乡村学生因隔河到蓼泉上学十分困难,动员当地乡绅集资扩建平川怀城小学为怀城完全小学,自任董事会主任兼校长。嗣后,他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多方招揽人才。聘请社会名流白映一、品学兼优的鲁兴福等人任教,并主持制订教育计划,编写课程安排,务求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希望他们将来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为学校制订了校训-“刻苦自立,好学力行”,书写匾额挂于学校大门之上。他还谱写了怀城学校校歌,其歌词是:“本校设于古怀城,带河砺山天然形,百年树人在斯时,莘莘学子莫因循。恪遵校训,锻炼身心,自强不息,发扬国风,精诚团结教民众。”撰写了“校舍宏开发扬固有道德,诸生努力恢复民族精神”、“通天地人谓儒道成而上,合体德智并育业广惟勤”、“成德达材山水精英生此辈,乐群敬业国家之气在斯文”、“从诚正修齐大本头培植人材端士习,综声光化电科目研究物质竞文明”等楹联,分别挂于礼堂及诸教室门口,以激励学生上进之心。同时,他身体力行,狠抓校风校纪建设,不论教师、学生绝不让沾染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否则就予以解聘或开除。由于校纪严明。该校一时教师认真垂范,学生刻苦学习,校风校纪大振,成绩斐然。不仅吸引了板桥、四坝等地学生来此上学,而且县城蓼泉也有不少学生慕名前来求学。<br>        他三次出任临泽县教育局长,在职期间不仅采取多种措施,督促各校提高教学质量,还举办师范传习所、讲习班,以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并推广学田、学粮、学租等多种形式以筹集教育基金,促进了临泽教育事业的大普及和学校的大发展。民国30年(1941年),全县5乡1镇共有中心小学4所,保国民学校65所,学生3000多人,为临泽县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他自己刻苦好学,刚直不阿,一言一行绝不苟合于旧社会的庸俗恶习之中。“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的儒家名言,成了他终身的座右铭,因此他倍受社会各界的崇敬。民国31年(1942年)被推举为临泽县临时参议会会长。在职两年期间,他代表民众监督县政府工作,也提了不少意见或建议,但没起丝毫作用。由此。他认识到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言行都不过是作表面文章,以欺骗蒙蔽群众而已,国民党政府的顽疾已经积重难返,腐败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于是在民国33年(1944年)县参议会正式成立时,他不顾政府挽留,退出竞选。回到家中,专任怀城中心学校校董会主任职务。以后他虽不代课,但每天仍步行数里到学校,旁听教师讲课,抽查学生作业,并帮助校长处理疑难问题,从而把怀城中心学校办成解放前临泽县闻名的小学。<br>        他知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于民国30年(1941年)受县长王存德之聘,任《创修临泽县志》总编。在他的精心组织下,继承前人征集到的资料,广征博引、多方考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终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4卷共约20万字的专著,并经付印刊行。这部志书以目前标准衡量,从体例、内容上看,虽还有不完善、不充实的地方,书中有些观点也不够科学,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F,受种种条件的制约,能完成这样一部志书的编纂,已属难能可贵。他给临泽人民留下了一部研究临泽历史发展过程的珍贵资料。现国内许多图书馆都保存有该书,台湾出版界还曾影印发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志成书于民国31年(1942年),当时马步芳的统治余威尚在,国民党的控制正加紧进行。如由无头脑的人主编,必然向国民党政府邀宠。字里行间定对红西路军大加贬斥。但他由于受红西路军政策及行为的良好影响,独具匠心,在整个志书中,始终未提西路军一字一句,使读者看后觉得好像临泽历史上未曾发生过这件事似的,把功过留给后人评说。这既巧妙地避开了国民党政府审查此书时的责难,也寄寓了他对红西路军好感的一片难言之隐。<br>        在解放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他思想开明,拥护党的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先把土地贡献出来。交土改组分配。政府将他定为开明地主。所以在1952年冬,被政府邀请作为民主人士参观团的一员,参观了全县土改复查工作。1953年,他又以开明地主身份,参加了临泽县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县党政领导共同商讨建设临泽大计。是年冬病故于家中,享年67岁。
展开
目录
沧桑岁月<br>建置沿革/3<br>月氏故都昭武城/6<br>冒顿质押昭武城/8<br>匈奴攻占昭武城/10<br>西汉置昭武县/11<br>西汉时期的昭武/14<br>东汉时期的昭武/15<br>曹魏时期的昭武/16<br>临泽之名西晋始/16<br>北凉、西凉蓼泉大战/17<br>沙陀人东奔归大唐/20<br>西夏对临泽的经略/21<br>元朝刘恩屯垦/22<br>明代杨博在临泽筑渠/23<br>清代临泽的驿路/25<br>抚彝厅的设置/26<br>《创修临泽县志》的编纂过程/27<br>万民欢呼迎解放/29<br>浴血临泽<br>红军西征在临泽/33<br>徐帅苦战倪家营/34<br>李先念援救程世才/39<br>陈海松殉难梨园口/43<br>秦基伟血战蓼泉/45<br>周纯麟死守汪家墩/49<br>决战临泽的妇女抗日先锋团/50<br>转战临泽的少年先锋团/55<br>红西路军在倪家营/56<br>红西路军组建“高抚县委”/61<br>人物春秋<br>诗人申缅胥/65<br>教育名流高增贵/66<br>临泽一中奠基人李正道/67<br>革命先行者柴若愚/69<br>留日学者陈春基/71<br>爱国名士陈生蕃/72<br>名僧牛登德/78<br>两袖清风高鹤龄/78<br>乡土文化<br>社火/83<br>刺绣与剪纸/86<br>河灯/87<br>面艺/89<br>灯会/90<br>秦腔戏班轶事/91<br>念宝卷/94<br>明清临泽习俗/96<br>临泽百家姓/100<br>旧时临泽民间生产工具/101<br>旧时临泽民间生活用具/106<br>名胜古迹<br>驿站与烽燧/113<br>临泽境内的长城、堡寨遗迹/114<br>仙姑庙与长城/116<br>阎良庙/119<br>闪佛寺/120<br>中武当/121<br>北武当/123<br>钟灵毓秀<br>七彩丹霞/127<br>香古晨钟/128<br>黑河烟林/130<br>沙河望春/131<br>祁连丰碑/133<br>峡谷奇观/135<br>昭武神韵/136<br>双泉映月/138<br>昔喇渠变迁/140<br>鸭翅渠今昔/141<br>蓼泉追忆/143<br>揽月桥/144<br>五湖桥/145<br>锁龙潭/147<br>鹦鸽嘴/148<br>红枣风情园/149<br>物华天宝<br>红枣荆芥薄荷茶/153<br>沙枣紫苏姜皮汤/153<br>榆钱、艾蒿、锁阳蒸麦饭/154<br>止咳疗热吊蛋子/154<br>驰名中外的临泽红枣/155<br>独具一格的临泽风味小吃/156<br>“昭武”牌白酒/159<br>雪莲乳品/159<br>奥瑞金玉米种子/160<br>雪晶生化产品/160<br>诗咏临泽<br>传说故事<br>张骞与威虏墩/175<br>双墩子的传说/175<br>狄青盗宝双泉堡/177<br>张三丰与聚丰塔/177<br>大孤山/179<br>刀山/180<br>杨家坟园/181<br>马刨泉/181<br>五泉/182<br>一箭定边关/183<br>时代新歌<br>枣乡巨变/187<br>谱写枣乡生态文明新篇章/193<br>印象临泽/197<br>魅力临泽/198<br>新时期的临泽文学/200<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