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增贵,字季良,临泽县平川乡五里墩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少年时在本村土地庙私塾读书,聪明过人,孜孜好学,成绩优异。后毕业于蓼泉高等学堂,于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甘肃矿业中学堂,后升入西北大学,民国9年(1920年)就读于北京警官高等学校。警校毕业后,由北洋政府内务部以荐任官分配到新疆任警察厅主任科员。他目睹了北洋政府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后,坚辞不就,回归故里。后被邀请为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学监,民国12年(1923年)又因家务无人料理,辞职回乡,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br> 民国15年(1926年),他鉴于黑河北岸各乡村学生因隔河到蓼泉上学十分困难,动员当地乡绅集资扩建平川怀城小学为怀城完全小学,自任董事会主任兼校长。嗣后,他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多方招揽人才。聘请社会名流白映一、品学兼优的鲁兴福等人任教,并主持制订教育计划,编写课程安排,务求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希望他们将来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为学校制订了校训-“刻苦自立,好学力行”,书写匾额挂于学校大门之上。他还谱写了怀城学校校歌,其歌词是:“本校设于古怀城,带河砺山天然形,百年树人在斯时,莘莘学子莫因循。恪遵校训,锻炼身心,自强不息,发扬国风,精诚团结教民众。”撰写了“校舍宏开发扬固有道德,诸生努力恢复民族精神”、“通天地人谓儒道成而上,合体德智并育业广惟勤”、“成德达材山水精英生此辈,乐群敬业国家之气在斯文”、“从诚正修齐大本头培植人材端士习,综声光化电科目研究物质竞文明”等楹联,分别挂于礼堂及诸教室门口,以激励学生上进之心。同时,他身体力行,狠抓校风校纪建设,不论教师、学生绝不让沾染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否则就予以解聘或开除。由于校纪严明。该校一时教师认真垂范,学生刻苦学习,校风校纪大振,成绩斐然。不仅吸引了板桥、四坝等地学生来此上学,而且县城蓼泉也有不少学生慕名前来求学。<br> 他三次出任临泽县教育局长,在职期间不仅采取多种措施,督促各校提高教学质量,还举办师范传习所、讲习班,以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并推广学田、学粮、学租等多种形式以筹集教育基金,促进了临泽教育事业的大普及和学校的大发展。民国30年(1941年),全县5乡1镇共有中心小学4所,保国民学校65所,学生3000多人,为临泽县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他自己刻苦好学,刚直不阿,一言一行绝不苟合于旧社会的庸俗恶习之中。“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的儒家名言,成了他终身的座右铭,因此他倍受社会各界的崇敬。民国31年(1942年)被推举为临泽县临时参议会会长。在职两年期间,他代表民众监督县政府工作,也提了不少意见或建议,但没起丝毫作用。由此。他认识到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言行都不过是作表面文章,以欺骗蒙蔽群众而已,国民党政府的顽疾已经积重难返,腐败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于是在民国33年(1944年)县参议会正式成立时,他不顾政府挽留,退出竞选。回到家中,专任怀城中心学校校董会主任职务。以后他虽不代课,但每天仍步行数里到学校,旁听教师讲课,抽查学生作业,并帮助校长处理疑难问题,从而把怀城中心学校办成解放前临泽县闻名的小学。<br> 他知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于民国30年(1941年)受县长王存德之聘,任《创修临泽县志》总编。在他的精心组织下,继承前人征集到的资料,广征博引、多方考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终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4卷共约20万字的专著,并经付印刊行。这部志书以目前标准衡量,从体例、内容上看,虽还有不完善、不充实的地方,书中有些观点也不够科学,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F,受种种条件的制约,能完成这样一部志书的编纂,已属难能可贵。他给临泽人民留下了一部研究临泽历史发展过程的珍贵资料。现国内许多图书馆都保存有该书,台湾出版界还曾影印发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志成书于民国31年(1942年),当时马步芳的统治余威尚在,国民党的控制正加紧进行。如由无头脑的人主编,必然向国民党政府邀宠。字里行间定对红西路军大加贬斥。但他由于受红西路军政策及行为的良好影响,独具匠心,在整个志书中,始终未提西路军一字一句,使读者看后觉得好像临泽历史上未曾发生过这件事似的,把功过留给后人评说。这既巧妙地避开了国民党政府审查此书时的责难,也寄寓了他对红西路军好感的一片难言之隐。<br> 在解放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他思想开明,拥护党的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先把土地贡献出来。交土改组分配。政府将他定为开明地主。所以在1952年冬,被政府邀请作为民主人士参观团的一员,参观了全县土改复查工作。1953年,他又以开明地主身份,参加了临泽县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县党政领导共同商讨建设临泽大计。是年冬病故于家中,享年67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