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日的主菜是鸭。民间里有“一更火,二更贼,三更鬼梳头,四更鬼出门,五更鬼回家”的说法。五更时,鸡便啼了。若是在七月十四日这一天,鸡叫得早了,惊扰了鬼,后人不能与先人见面,岂不悔恨?故人们恨鸡又怕鸡,就只能杀鸭。所以那天的鸭声特多。过了这一天,鸭声就没了。敬祖孝先是第一要务,因此,这个“鬼节”对于壮家来说,隆重的程度仅次于春节。故七月初七过后,家家户户都为了七月十四日的到来而忙开了。在乡下,这种忙碌的情景看起来是十分有滋味的:小孩一边放牛,一边到小河边里去摸鱼捉虾,为节日那餐晚饭多备一些佐菜;妇女则碾新米,做糍粑、糯米饭;男人主要是备办各种祭祀品。故而临近节日这几天,总是走圩串寨,先是将家中的农产品拿到圩上去卖,卖得了钱,再买回些时令鲜果、冥币、香烛。故而节前的几天,各大小圩镇异常热闹,卖货的,买货的,将圩亭挤得水泄不通,嘈杂一片。
七月十四日一到,那节日的气氛就聚积到了极点。一大早,就将鸭宰了,然后在厅堂的神龛下摆上各类供品,开始大祭。先是由家长燃上香烛,供于祖先神位前,然后喃喃细语,请祖先食用,并求祖神保佑平安、丰收。最后将备好的纸衣冥币烧了,表示供祖先享用之意。这些程序做完,算是祭过了祖,就可以吃饭了。对于农家而言,一年四季奔波劳碌之后,多是粗茶淡饭,因而节日的到来,算是给寡淡的日子添上了一丁点味道,好不快乐。孩子们手捧着饭碗,都纷纷走出屋外,啃骨吃肉,一副满足的样子。大人们则喝得面红耳赤,所有辛劳,都化在酒碗里了。
“鬼节”的内容还不止这些。壮家有些地方,还要将祭祖时燃烧纸衣冥币的灰烬一一收集起来,待十六日最后一次祭祀后,将全部灰烬用芭蕉叶或芋叶包成两包,让家中的老人,戴上竹笠,用竹棍挑到河边,放入水中,有送祖归去之意。
与祖先相约,敬献佳肴,是为了表达活着的人对故人那绵绵不断的思念和无法割舍的亲情。阴间里的祖先若是有知,定会倍感欣慰的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