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粗陋简单
保安地方,明清之际尚属“边外”,故保安人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都比较粗陋简单。早期的农事活动,曾经过一个阶段的辟草莱、斩荆棘等粗放的开拓荒地的过程,以后随着土地的逐步扩大、人口的不断增多,生产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但是他们原初使用的生产工具,因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仍是比较落后的。早先曾使用木棒或小土铲挖坑下种,或用镢头挖坑点种,以后发展为挖沟点种或条种。随着农业生产上“人拉犁”或“二牛抬杠”的出现,他们开始了“撒播”、“条播”等形式。不过使用的木犁还是粗大笨重的,木杠是直的,没有弯度;犁铧叶宽尖小,挖沟浅,效率低。手铲又是狭长而向后弯曲,很不好用,仅有的少量镰刀多是外地输入,使用还不习惯,也不广泛。青苗出土后,只用几根带刺的树枝绑在一块去松土。收割的庄稼也不垒成垛子保存,乃是扎成小捆搭在木架上,“风干”保存。碾场打场时,除有少数细而长的石磙(即碌碡)外,一般都利用牲畜或人力踩踏,用单条连枷摔打(有树枝或皮条做的两种),叫“摔连枷”。由于这种连枷摔在地面上接触面很小,所以劳动强度大,效果很差。庄稼生长期间,尽管田间杂草丛生也不多管,直到野草长高后,才去拔草一次。这里从下种到收割,大多仅仅灌水一次,在通常情况下,只能依靠大自然的“恩赐”。
保安人在过去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不懂得也不可能进行土壤改良,习惯上都以土地“轮歇”方式来换得“地气”的恢复和收成的增加。作物不分夏秋,每年只是种收一次,作物品种也不多,一般除种青稞、大麦外,小块土地上也种少量小麦和豆类,后来增加了洋芋、菜籽等作物。
保安地区的社会劳动分工,在各民族中基本相同,即妇女的劳动要比男子为重,她们除承担家务杂活外,在农事中,诸如挖肥送肥、下种拔草、收割打碾以及灌水等无不参加。她们的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分量重,种类多,约占全年农活的70%~80%以上,而男子们在农活中,一般只参加春播、秋收、冬藏的农事“三忙”中的扶犁、碾场打场和运输等,其余的时间便是进行副业(打柴等)、商贩或小手工业活动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