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沉没的甲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296706
  • 作      者:
    陈悦著
  • 出 版 社 :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悦,1978年,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专注近代海军史、甲午战争史研究,山东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委员,著有《北洋海军舰船志》、《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沉没的甲午》援引大量原始档案资料,深入展示历史细节,并试图用这种细腻的方式引导读者更为深入客观地理解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在朝鲜平壤及中国黄海海域、辽东、山东半岛等战场上,中国方面不乏甘愿为国抛洒热血的将士,无奈的是,这并不能弥补晚清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与日本的差距。更无法挽回因国力落后以及应战策略失误而早已预定的失败的战果。这一现实的结局颇值得今人为之深思。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改变中国命运、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1894年这一年。大清帝国在对日的海陆战场上节节败退,全无招架之功。以往尚能藉余威而勉强维持弧洲强国的表象,及至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署,晚清这一纸老虎被全然戳破,列强瓜分的狂潮随之而来。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自2月出版以来,国内媒体的报道,覆盖了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多个渠道)
  央视十套《子午书简》3月29日-4月4日连续七天重磅推荐!
  入选2010年2月新浪中国历史文学好书榜
  在所有关于甲午战争的历史菱中,陈悦的这本非常独特。作者放弃了对所谓必然性的探讨,而是专注于细节的发掘,正因为减少了空洞的判断,才使这段被陈词滥调淹没的历史,变得更加生动起来。
  --《北京晨报》2010年4月14日B4版"大家悦读"栏目
  这是一本从老档案、老史料里挖掘真相的书!作者陈悦多年致力于中国海军史的研究,最为关键的事件和人物入手,着力将来自各方的一手资料一一连缀起来,还原一场真实的甲午战争。
  --《文史参考》2010年4月上半月刊
展开
精彩书摘
    1894年6月6日下午6时,天津塘沽码头人潮如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 领古北口练军、武毅军等部910人登上招商局的“图南”号商船,踏上了援 朝的征程。同一天,遵照李鸿章的指示,中国驻日本公使汪凤藻向日本政 府通报,“派兵援助,乃我天朝保护属邦旧例……一俟事竣,仍即撤回, 不再留防。”李鸿章根据袁世凯此前报告的“日本必不会多事”的判断, 认为完成了1885年《天津条约》的义务,知照日本后就不会旁生枝节。 但是,就在照会发出后不久,仿佛是这次派兵举措过于仓促草率而连 带的后果,一连串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6日早晨电告驻日公使汪凤藻后 ,很快一封来自日本的电报到达天津,汪凤藻报告日本派回国述职的驻朝 公使大鸟圭介带领20名警察前往朝鲜。至下午,汪凤藻又致电,告知听说 日本将要向朝鲜派出军队。突然听到这些消息,李鸿章预感事态有变,但 仍故作镇定,回电汪凤藻加以抚慰,“韩未请倭派兵,倭不应派。若以使 馆护商为词,究有限”。 实际上,6月1日郑永邦从袁世凯口中得知清政府有意派兵后,日本政 府就已经计划将之作为挑起战争的借口,而预先准备了。2日,日本内阁召 开会议,讨论决定如果中国出兵,日本就以保护使馆为名首先派遣一个旅 团的兵力进入朝鲜,同时命令海军常备舰队舰只向朝鲜仁川、釜山等重要 口岸集中。3日,朝鲜政府正式发出向中国求援的文件。4日,杉村濬从朝 鲜发回报告,“袁氏派其书记官通知我,昨夜朝鲜政府已就请求援兵一事 发出公文……据我推测,援兵可能有一千五百名左右,即将由威海卫派来 ,对此,我政府是否也要立即出兵。”日本政府遂下定战争决心,为适应 战时指挥需要,于5日在广岛成立战时大本营。6日,当中国公使递送照会 时,驻扎在广岛的日军混成旅团已经在集结中。 和日方设计缜密、环环相扣的布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东学党事变 开始,为巩固自己在朝鲜的地位、加强清政府对朝鲜的藩属控制、积极促 成朝鲜向中国乞援的袁世凯,对日本将会就此事有何反应,完全没有考虑 。而连朝鲜国内事态发展动向、形势判断都完全得自袁世凯的李鸿章,更 是两眼漆黑。 在由李鸿章转告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将要带领武装警察返回朝鲜的 消息之后,正在为中国军队已经出发赴朝而欢欣鼓舞的袁世凯,这时才感 觉到一丝不妙,流露出“大鸟来,虑生事”的担忧。紧接着,6月7日,日 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照会总理衙门,告知日本遵照《天津条约》的 约定,也将派兵进入朝鲜。同日,日本外务省照会驻日公使汪凤藻,对中 国派兵照会中提及的“天朝保护属邦”等文字内容表示异议,认为中朝间 的所谓藩属关系不被国际法承认,朝鲜属于独立国家。 日方数管齐下,袁世凯、李鸿章步步被动。在朝鲜以往的几次变乱中 ,表现得异常勇武敢为的袁世凯,以匹夫之勇面对错综复杂的外交军政攻 势,显得力不从心。 8日上午,袁世凯致电李鸿章,称东学党溃不成军,援朝清军“似可撤 兵,庶得体而免生枝节”。紧接着,李鸿章又收到一份袁世凯来电,称刚 刚收到日本驻朝使馆代办的密信,告知日本派兵人朝目的是“调护使馆” ,“无他意”。得到日本驻朝公使馆的保证,袁世凯又立刻胆壮气扬,朝 鲜国王因为听闻日本将要出兵,派人告知袁世凯,“请华兵毋遽下岸,尤 毋须进兵”,袁世凯则信心万丈地称中国自有办法通过外交阻止日军派兵 ,如果不能阻止,中国会增兵与日军抗衡。同时,他电报李鸿章,改称“ 不能因倭调兵遽停进云”。 此时,运送中国派朝军首批部队的“图南”轮船刚刚抵达袁世凯指定 的登陆点——牙山湾,尚未实施登陆。如果袁世凯当机立断,命令其留在 海面上静观时局变化,必然会让借口中国出兵、自己也可以出兵的日本陷 入被动。但是袁世凯对局势判断错误,未能踩下刹车,反而一脚踏中油门 。 9日,聂士成率领的援韩清军先头部队在牙山踏上朝鲜土地。同一天夜 间10时,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带领武装警察和海军水兵队数百人登陆 仁川。听闻日军登陆的消息,袁世凯寄希望于朝鲜政府和列强驻朝外交官 帮助劝阻,但全部无效,10日下午6时,大鸟圭介率领日军冒雨进入了朝鲜 首都汉城。 P46-48
展开
目录
序言  谁任其咎
导读  俯瞰甲午
第一章  朝鲜太上皇——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的袁世凯
第二章  天朝上国的家底——甲午战争前中国军力解密
第三章  丰岛迷雾——一段被扭曲的历史
第四章  上将星沉——奉军将领左宝贵殉国始末
第五章  兵败后勤——平壤失守的真相
第六章  将军倒在战场之外一卫汝贵之死
附  卫汝贵家书之谜
盛星怀之死
第七章  失落的亚洲第一——甲午战争前的北洋海军
第八章  从历史档案解读黄海大东沟海战中的谜团
附  昆明哪堪换渤海一慈禧挪用海军经费的真相
第九章  北洋海军的洋烈士
第十章  方伯谦其人其事
第十一章甲午日谍大案
第十二章远东直布罗陀的陷落
第十三章李秉衡征东
第十四章血染炮台——威海卫的陷落
第十五章海殇——丁汝昌之死
第十六章湘军上阵——吴大澈出塞
第十七章泣血春帆楼
附  秋风宝剑孤臣泪
第十八章保台记
参考书目
附:甲午八大战役经要图
中日陆军将官一览表
中日海军将官一览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