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并未远去的背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61979
  • 作      者:
    王彬彬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彬彬,1962年11月生,安徽望江县人。1978年参加高考,被洛阳外语学院录取。P982年7月毕业,在部队工作四年。1986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1989年春提前进入同一专业博士学位攻读阶段。1992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9年在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工作。1999年后在南京大学任教。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展开
内容介绍
  《并未远去的背影》基本是对民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与重要事件进行再梳理。民国时期(当然也包括共和国时期)的许多人与事,其实都扑朔迷离,真面目始终不为人知.过去的“定论”,显然已不足为信。《并未远去的背影》所收文章,则意在对那些有意义也有意思的旧人旧事进行再解读。比起新资料的发掘和利用,《并未远去的背影》更注重对旧资料的重新理解和运用。利用內地公开出版的有关文献,利用从中南海里出来的各种书籍,对那些旧人旧事做出新的更符合真相的解说,是《并未远去的背影》的追求。
展开
精彩书摘
  当托派积极反对中共的新路线时,鲁迅的思想动态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1930年3月,当“左联”在上海成立时,鲁迅是参加了的。但鲁迅与“左联”的关系,与其说是与一种组织的关系,毋宁说是与瞿秋白、冯雪峰等几个较谈得来的友人的关系。几年后,瞿、冯离开上海到瑞金,“左联”由鲁迅所极不喜欢的周扬等人完全控制,鲁迅与“左联”的关系其实也就名存实亡。1935年底,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八一宣言》的精神传到上海,周扬们决定解散“左联”。不管王明等人是否明确地下达过解散“左联”的指示,周扬们做出解散“左联”的决定,都是符合斯大林为中共设定的新路线的。既然在政治上要与国民党旧梦重温、伯歌季舞,要与各种力量结成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在文艺上又岂能不服从这一总路线。对于解散“左联”,鲁迅一开始是不能接受的。他不能明白“民族统一战线”为何不能与“左联”并存,继而要求,在解散时发布一个宣言。在鲁迅看来,无声无息地散伙,那不是“解散”而是“溃散”。但周扬们急于要去闹腾“救国会运动”,终于连这点意见也未能接受,还是令“左联”作鸟兽散。在周扬们看来,“左联”是党领导下的组织,如何成立如何解散,都只能听命于党的指示和服从于党在当下的方针政策;而鲁迅反对解散“左联”,鲁迅要求发布解散“宣言”,都是无理取闹。当年与周扬一起工作的中共党员王翰,在1979回忆往事时,还有这样的说法:“对于工作的转变,也存在一些分歧。文委提出解散文总和各个‘联’,建立广泛的群众性组织,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当然是正确的。文委筹建救国会是有成绩的。鲁迅对解散左联一事指责周扬,这种指责是不对的。一则从全局看,为建立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政府和红军都改名了,那么,为了适应转变,左联等组织改变名称更无可非议了;二则当时党的力量有限,要另配一套干部做救国会工作是不可能的。”
展开
目录
辑一
鲁迅与中国托派的恩怨/3
胡适、鲁迅与陈德征/17
唐德刚笔下的胡适/20
顾顺章叛变之后/25
瞿秋白的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38
两个瞿秋白与一部《子夜》——从一个角度看文学
与政治的歧途/55
沈定一的向右转与瞿杨之结合/64
瞿秋白的“名誉”/73
瞿景白之死/86
柳亚子的“狂奴故态”与“英雄末路”/94
郭沫若与毛泽东诗词/117

辑二
一九三六年的“双簧戏”/P31
一九三六年的“救国会”与“民族魂”/142
谁是“反动教授”/160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大学的相互哺育/169
《八一宣言》、“新启蒙运动”与“左翼”思想在
中国的传播/184
《敌乎?友乎?》的前因后果/209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高等文官考试制度/220
辞典中的历史——读1953年版的《新名词辞典》/228
中共与美国之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39
毛泽东:遗物见真情/251
革命与流氓/262
红色电影中的女特务/270
长话短说六则/27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