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洋泾浜:上海往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85911
  • 作      者:
    张晓栋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洋泾浜,19世纪40年代起成为上海英法租界的界河,1914年至1916年填溪筑路,为法租界与公共租界的界路。初名爱多亚路;1943年改名大上海路;1945年改名中正东路;1949年改名延安东路……<br>    本书记录了发生在洋泾浜周边的历史故事。
展开
内容介绍
    洋泾浜是一条存在很久的小河,无法考证它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19世纪40年代,因为上海属于五口通商之一,外来的洋人居其河之畔。尤其是英法租界的确定,它成了两个租界之间的界河,真正开始大大地有名了。但悲剧也从此而始……<br>    《中汇大楼》、《上海自然博物馆》、《维拉斯宾馆》、《上海市食品工业公司门市部》、《仁济医院》、《法租界公董局大楼》、《小花园》、《长江浴室》……《洋泾浜:上海往事》记录了发生在洋泾浜周边的故事。
展开
精彩书摘
    19世纪50年代的外滩,尚留有浓郁的乡村气息,夏季里枝繁叶茂的树木无虑地生长在江堤岸上,微风中摇曳着满身的绿色,形成水陆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岸边后来闻名于世的那条大道上,马儿蹄声的的,悠闲地带拖着车儿,放着碎步。一派田园风光。江岸,车道,再朝里,散落着一些两层楼的洋楼:拱券顶的门窗,敞开式的楼廊,镂柱雕栏,朱中带黑的坡顶。远眺黄浦江卜情景,二两只小舟在水中划行,两方人热衷的诸如水运动,很早就被带到了远东,带到了他们才居住不久的上海。<br>    此时的上海,英租界有了十年光景了,远东第一大都市尚在烟雾迷蒙中。是英人巴富尔首先看中了“上海县城以北及以东一块地皮作为居留地,因为在这里居住的中国人很少,而且有一种自然的疆界,还有一条约三千六百英尺长的江岸,商船在这里的江面上停泊,既方便又安全,沿江向内地航行,又有广大的乡村”。这里的江岸,自然指现在的外滩一带,沿江向内地航行可理解为向苏州河或洋泾浜溯流而上。当然,这个过程从一开始就不像外滩风景那样平和,从英国政府批准的英国驻上海领事的人选中更可以嗅出血腥味:马德拉斯炮兵队上尉——巴富尔。<br>    1846年9月24日,巴富尔与上海道宫慕久议定,界定了英国居留地东到黄浦江、南濒洋泾浜(今延安东路)、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北到苏州河,这就是后来所谓“英租界”的最初状态。这一大片自然的疆界固然包含了英国人对宽宽大大的黄浦江渴望,也包含了对当时鲜为人知、后来几成近代上海发祥地的洋泾浜欲念。1850年10月8日,英领事阿礼国就公开声称:“上海租界是一个自治共和国。”<br>    上海开埠历史上名扬中外的洋泾浜,此时还默默无闻,清冽的河水承受着上游漂来的青色的水草和些许菜叶,横向融人黄浦江。然而,不久之后,就在这个汇合处,一座美丽的桥横空出世,跨越洋泾浜南北。与不远处苏州河上的外摆渡桥经度相同,纬度有异,遗憾的是它并不拥有像“韦尔斯桥”、“花园桥”、“公园桥”、“外白渡桥”这样众多的名字,更不用说像“叹息桥”那样足以让人浮想联翩的称呼,所有的风花雪月仿佛与此无关,直到与它互为生存关系的那条洋泾浜被填埋,它的名字还是叫外洋泾桥,多少显得有些固执和老派,也叫后来者感到几许莫名的遗憾。<br>    法租界形成后的1856年1月19日,接任第一任法领事敏体尼的代理领事爱棠(Edan)召集法租界第一次租地人大会,筹划建造连接两租界的外洋泾桥。规定对近端地产每亩抽银8两半,较远的每亩抽银5两半,并在当日与中国承包商签订合同。桥的诞生看起来是那么的简单。<br>    许多书上都准确地记载了它诞生的那个日子:1856年3月25日。并称其长23米、宽10米,中孔的跨度有8米。它由法国租界当局出资,中国营造商承建,全部使用进口的新加坡木材。共花费了2000银元。<br>    这座桥的诞生日子几乎没有争议。但所谓的法国租界当局出资,实际上是集资。之前的小刀会起义时,就有记载英军已在洋泾桥处布防。当然,这里的洋泾桥另有它指。<br>    洋泾浜与苏州河不同,河面较窄,如果简单地拨弄一下,架上一座简便的木桥,依当时的建筑水平,也决非难事。从小刀会举事开始,一直到1855年2月小刀会退出上海县城,战争基本上发生在上海县城墙(今人民路)至洋泾浜南岸一带,清军屡次被小刀会追逐逃到洋泾浜北岸。如若当时两岸缺乏相通之道,洋泾浜虽窄,但也并非狭隘到能容人一跨而过。因此,在新桥建造之前,洋泾浜上是有桥存在着的,1856年所建的桥,并不是洋泾浜上第一座桥,史料也证明了这一猜想。当然,它不在同一地点。桥的出现与存在,应了各种因素,特别需要经济的发展和顺应经济的发展。<br>    在小刀会期间,上海道吴健彰曾分别照会英、法、美三国驻沪领事,讨论拆毁洋泾浜桥,阻止小刀会在洋泾浜自由行动的建议。1854年3月10日,吴健彰照会爱棠,请将法领事馆及法国商人雷米(D.Remi)的住宅移到洋泾浜北岸,所需房地租金由上海道代为缴纳,直到县城收复之日为止,并将洋泾浜上之两石桥拆去。<br>    法国商人雷米1848年来沪,于1849年1月15日,向法领馆申请洋泾浜南首——中国人称十二亩地的地方——二亩三分八厘五毫的租地。他的一家可以说是上海最早的法籍居民之一,利名钟表行大概是法租界上第一所法国人开的商行。在他的申请文件中提到的地方与更早的申请人法领馆翻译哥士耆(Kleczkowski)重叠,哥士耆的申请文件提到了洋泾浜石桥。这座石桥的位置,在后来的二洋泾桥偏东。雷米这个名字将在本书中经常出现。
展开
目录
前言<br>外洋泾桥<br>欧战纪念碑(和平女神像)<br>麦边大楼<br>金陵东路旧法国领事馆<br>二洋泾桥<br>会德丰大楼<br>卜内门大楼<br>永年大楼<br>洋泾浜天主堂<br>大壶春生煎馒头店<br>三洋泾桥<br>安乐宫l<br>朱葆三路<br>三茅阁桥<br>跑马场<br>中汇大楼<br>上海自然博物馆<br>维拉斯宾馆<br>带钩桥<br>上海市食品工业公司门市部<br>仁济医院<br>法租界公董局大楼<br>郑家木桥<br>小花园<br>长江浴室<br>宝裕里<br>东新桥<br>浙江电影院<br>中央大旅社<br>松江衡·中南饭店<br>福州路菜场<br>西新桥<br>裕德里<br>菜市街<br>北八仙桥<br>大世界<br>郑福斋<br>共舞台<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