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崛起: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85706
  • 作      者:
    李功豪编写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韩正作序。前上海市计划委员会(现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物价局局长李功豪撰写。《上海崛起: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是作者继《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88次战争》之后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书。<br>    上海崛起——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br>    上海崛起——反映中国崛起细节的鲜活影像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崛起: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从“崛起历程”和“崛起专项”上下两编,上编10章按历史阶段排列,下编10章,按重大发展事项排列,反映上海从一个渔村发展崛起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历史进程,探讨崛起背后的奥秘,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渔村到万商云集<br>    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万商云集,得益于黄浦江的奉献。黄浦江源于淀山湖,至吴淞口出海,成为上海的“黄金水道”,把上海与海内外各地联接起来,成为各地商船聚集之地,到明清时期,已是万商云集。<br>    一、上海历史变迁<br>    上海的古代文化,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1958年,青浦县崧泽镇出土了一批古文化遗物,经国家鉴定,命名为“崧泽文化”。崧泽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前,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晚期。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人工栽培的稻谷、兽骨和骨制工具,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上海人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br>    上海在春秋战国时期,先是属吴国,吴国被越王勾践灭亡后,属于越国,越国后来被楚国兼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楚考烈王时,以春申君黄歇为令尹(相国),上海地区就是春申君封地的一部分。相传黄浦江是春申君开凿的,故黄浦江又称歇浦,也有称申浦、春申浦的。因此,后人便把“申”作为上海的别称。<br>    上海在秦朝属于会稽郡,汉朝为吴王封地,三国时属东吴的吴郡。西晋时期,距今一千六、七百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渔村。在吴淞江(现在的苏州河)沿岸,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渔民们制造一种专门用于海口捕鱼的工具,称作“扈”。渔民们用绳编列竹栅,插在水中的涨土上,向两岸张开,潮来时,“扈”倒伏在河滩上,潮退时,“扈”竖起,随潮而入的鱼群被“扈”挡住。这种捕鱼工具在吴淞江下游一带被广泛使用。因此,当时这一带地方被称为“沪渎”。因为上海正处于“沪渎”近旁,所以后人就把上海称为“沪”了。<br>    唐朝天宝年间,设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城。华亭县境,北到吴淞江下游,约在今虹口一带,东到下沙,南至海,面积广宽。这时候,在今上海青浦县有一个青龙镇,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宋初,华亭县改为今天的嘉兴县,海上贸易日益发展。华亭以东的海滩,成为重要盐场。青龙港航运贸易发达,成为南北水陆交通运输的枢纽。航运船只可直达沿海和内河重镇,还可抵达日本、朝鲜。<br>    北宋中期,吴淞江屡淤屡浚,终因河道淤塞,船舶无法溯沪渎直上青龙镇,而改从江浦合流处向南碇泊于上海浦西侧,即今南市十六铺岸边。从此,上海代替青龙镇作为长江口主要港口地位,贸易中心移向华亭县东北一带。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正式设理财官于此,上海之名始见于史籍。宋咸淳三年,上海正式建立镇治,名上海镇,设市舶司常驻,专司船舶进出E1管理征税和接待外国商人,成为当时对外贸易重镇。<br>    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又设立市舶提举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和澉浦并列为全国七大市舶提举司。这时的上海镇已是“万商云集”,成为华亭东北巨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上海镇升格为县,辖华亭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五乡区域:东至江湾十八里,西至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三十里,南至下砂场五十里,北至青龙镇五十里,东西宽约四十八里,南北长约一百里。上海县划定后,和华亭县同为江浙行省松江府的属县。到明朝洪武年间,上海全县有11.4万户、53.28万人,已成为东南名邑了。<br>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民国,上海于同年11月4日光复,6日成立以陈其美为首的新政权——沪军都督府。不久,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撤销沪军都督府,设立上海镇守使。1915年与松江镇守使合并为松沪护军使,监治上海县。1925年10月,军阀孙传芳进占上海,1926年5月,建立松沪商埠督办公署,将华界闸北、沪南、沪西、吴淞、浦东五大地区行政管辖基本统一起来。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大上海计划,确定上海为“特别市”,直隶于中央政府。1930年5月,国民政府公布组织法,改名特别市为上海市,直隶行政院。
展开
目录
前言<br>上编 崛起历程<br>第—章从渔村到万商云集<br>一、上海历史变迁<br>二、依托港口兴起<br>三、上海纺织手工业的发展<br>四、明清时期的四次战争<br><br>第二章 上海开埠后的兴起<br>一、上海的租界<br>二、洋行和洋货<br>三、上海民族工商业的兴起<br>四、远东金融中心<br>五、冒险家的乐园<br>六、上海工运的发展<br><br>第三章 战云笼罩下的上海<br>一、日军入侵上海<br>二、抗战初期的工厂内迁<br>三、“孤岛”的暂时繁荣<br>四、人民在苦难中挣扎<br>五、上海又一次遭受劫掠<br>六、上海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br><br>第四章 上海的新生<br>一、恢复和发展经济<br>二、有计划进行经济建设<br>三、三大改造<br><br>第五章 上海经济在曲折中发展<br>一、三年“大跃进”<br>二、农村人民公社化<br>三、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br>四、十年动乱<br>五、“文革”后的恢复和调整<br><br>第六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回顾<br>一、实行计划经济的背景<br>二、计划管理体制的调整<br>三、计划经济时期的主要成就<br>四、主要问题<br><br>第七章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经济的发展<br>一、经济体制改革<br>二、对外开放<br>三、新时期上海经济发展战略<br>四、上海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br><br>第八章 上海大发展的90年代<br>一、现代化城市建设<br>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br>三、工业实行战略调整<br>四、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br>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br><br>第九章 新世纪的发展与展望<br>一、新世纪发展的目标和任务<br>二、优化产业结构<br>三、建立城市创新体系<br>四、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br>五、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br>六、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br>七、全力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br><br>第十章 改革开放30年回顾<br>一、经济体制改革<br>二、实行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br>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br>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br>五、伟大的成就<br><br>下编 崛起专项<br>第十一章 浦东开发开放<br>一、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br>二、基础设施建设<br>三、利用外资和内资<br>四、四个开发区建设<br>五、综合经济高速发展<br>六、新世纪的宏图<br><br>第十二章 四个国际中心建设<br>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br>二、上海贸易中心建设<br>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br><br>第十三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r>一、积极推行计划和价格的市场化改革<br>二、建立健全市场体系<br>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br>四、建立市场中介体系<br><br>第十四章 所有制结构改革<br>一、国有经济发展和改革<br>二、集体经济发展和改革<br>三、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br>四、加快发展外资经济<br><br>第十五章 上海住房制度改革<br>一、拓宽住房多元化投资建设<br>二、推行住房商品化改革<br>三、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br>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br><br>第十六章 公共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br>一、上海公共交通的改革<br>二、教育体制改革<br>三、文化体制改革<br>四、体育体制改革<br>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br><br>第十七章 行政体制改革<br>一、实行政企分开<br>二、简政放权<br>三、加强社区建设<br>四、转变政府职能<br>五、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公开<br><br>第十八章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br>一、上海科技的发展<br>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br>三、科技体制改革<br>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br><br>第十九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br>一、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br>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措施<br>三、调整能源结构<br>四、建立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br><br>第二十章 上海人口发展<br>一、上海人口自然变动<br>二、上海人口机械变动<br>三、计划生育<br>四、上海人口结构变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