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渔村到万商云集<br> 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万商云集,得益于黄浦江的奉献。黄浦江源于淀山湖,至吴淞口出海,成为上海的“黄金水道”,把上海与海内外各地联接起来,成为各地商船聚集之地,到明清时期,已是万商云集。<br> 一、上海历史变迁<br> 上海的古代文化,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1958年,青浦县崧泽镇出土了一批古文化遗物,经国家鉴定,命名为“崧泽文化”。崧泽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前,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晚期。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人工栽培的稻谷、兽骨和骨制工具,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上海人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br> 上海在春秋战国时期,先是属吴国,吴国被越王勾践灭亡后,属于越国,越国后来被楚国兼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楚考烈王时,以春申君黄歇为令尹(相国),上海地区就是春申君封地的一部分。相传黄浦江是春申君开凿的,故黄浦江又称歇浦,也有称申浦、春申浦的。因此,后人便把“申”作为上海的别称。<br> 上海在秦朝属于会稽郡,汉朝为吴王封地,三国时属东吴的吴郡。西晋时期,距今一千六、七百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渔村。在吴淞江(现在的苏州河)沿岸,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渔民们制造一种专门用于海口捕鱼的工具,称作“扈”。渔民们用绳编列竹栅,插在水中的涨土上,向两岸张开,潮来时,“扈”倒伏在河滩上,潮退时,“扈”竖起,随潮而入的鱼群被“扈”挡住。这种捕鱼工具在吴淞江下游一带被广泛使用。因此,当时这一带地方被称为“沪渎”。因为上海正处于“沪渎”近旁,所以后人就把上海称为“沪”了。<br> 唐朝天宝年间,设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城。华亭县境,北到吴淞江下游,约在今虹口一带,东到下沙,南至海,面积广宽。这时候,在今上海青浦县有一个青龙镇,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宋初,华亭县改为今天的嘉兴县,海上贸易日益发展。华亭以东的海滩,成为重要盐场。青龙港航运贸易发达,成为南北水陆交通运输的枢纽。航运船只可直达沿海和内河重镇,还可抵达日本、朝鲜。<br> 北宋中期,吴淞江屡淤屡浚,终因河道淤塞,船舶无法溯沪渎直上青龙镇,而改从江浦合流处向南碇泊于上海浦西侧,即今南市十六铺岸边。从此,上海代替青龙镇作为长江口主要港口地位,贸易中心移向华亭县东北一带。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正式设理财官于此,上海之名始见于史籍。宋咸淳三年,上海正式建立镇治,名上海镇,设市舶司常驻,专司船舶进出E1管理征税和接待外国商人,成为当时对外贸易重镇。<br> 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又设立市舶提举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和澉浦并列为全国七大市舶提举司。这时的上海镇已是“万商云集”,成为华亭东北巨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上海镇升格为县,辖华亭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五乡区域:东至江湾十八里,西至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三十里,南至下砂场五十里,北至青龙镇五十里,东西宽约四十八里,南北长约一百里。上海县划定后,和华亭县同为江浙行省松江府的属县。到明朝洪武年间,上海全县有11.4万户、53.28万人,已成为东南名邑了。<br>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民国,上海于同年11月4日光复,6日成立以陈其美为首的新政权——沪军都督府。不久,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撤销沪军都督府,设立上海镇守使。1915年与松江镇守使合并为松沪护军使,监治上海县。1925年10月,军阀孙传芳进占上海,1926年5月,建立松沪商埠督办公署,将华界闸北、沪南、沪西、吴淞、浦东五大地区行政管辖基本统一起来。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大上海计划,确定上海为“特别市”,直隶于中央政府。1930年5月,国民政府公布组织法,改名特别市为上海市,直隶行政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