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许可以判断与分析出神话的结构与产生的意旨,但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看清它们起初的真实与曾经的语境,就像在这个群星之下的夜晚。我身旁这一群至今族群身份扑朔迷离的尔苏人,交谈与凝视中,我只能隐约感觉到他们历史存在的肖像,在肖像背后的空间,历史那真实的一切却早已无声无息穿透肖像外显的面孔,它已然消逝,抑或,真正远去了……2008年8月.从成都坐上旅行客车,长途奔波近八个小时后,我终于来到了石棉县。在县城留宿一夜后,第二天,坐上蟹螺乡提供的越野车,一路翻山越岭,我第一次来到了大山深处这个尔苏人集中聚居的村寨。
在石棉县,这个一直被称为“蟹螺堡子”的村寨,其存在的历史显然比1952年才建制的石棉县更为悠久。堡子位于石棉城西,在大渡河一级支流松林河南侧的一条溪沟中,三面环山,地势险要。堡子距蟹螺乡政府驻地5公里.距石棉县城23公里,但至今只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向山外,公路沿沟绕岭.崎岖颠簸。在旧时,蟹螺堡子位于松林河南去冕宁的古道北端,是松林河东西和南北交通的要冲。当地尔苏语称此地为“蟹螺堡”或“蟹螺堡子”。地名称谓中的“堡子”原为清代的村寨称谓,而关于“蟹螺”之名的由来,在当地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堡子所在的地方是一片浩如烟海的海子,海子中盛产螃蟹和海螺。后来湖水从罗克山下、碾房沟坝边的一个深不可测的当地称为“金洞子”的岩洞中流走了,海子便不复存在,只空余下“蟹螺”之名与一个令当地人望而却步的岩洞。《石棉县地名录》一书中对此地名称的由来便采用了此种传说。另一种说法是“蟹螺”为汉语音译,尔苏语本意为“麦秧子”,即箭竹。“蟹螺堡子”意为“长箭竹林的地方”。
历史上。此地原属清代松林地土司所辖“四十八堡”的“下八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实行土地改革,1952~1953年间,当地成立蟹螺堡子互助组.接着实行合作化,成立初级社,属刚成立的蟹螺乡江坝村三组。1957年,江坝村成立高级社,采取军事化的连排建制,蟹螺堡子为蟹螺乡第三连第三排。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蟹螺堡子为蟹螺公社江坝大队第三生产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