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1662-1722年)中,他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扫清漠北,经历了无数次分疆裂土的危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他孜孜求治、正本清源、崇尚宽仁、改革赋役,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使得“天下粗安,四海承平”,奏响了盛世华章的序曲,也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昆曲繁荣、徽班进京、徽汉合流逐步发展,并在清末促成了京剧的诞生。清代戏剧文化的发展,与清廷统治者对戏剧文化的喜好和扶持有极大的关系。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年底,经过8年战争,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清王朝开始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政治上大一统逐步完成,社会日趋安定;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日趋繁荣。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逐渐充实的经济实力,为清代戏剧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十四日,平定三藩后的第一个元宵节前夜,为庆祝“海宇荡平,兵革偃息”,康熙皇帝在乾清官大宴群臣,席间联句助兴,即席赋诗者多达93人。然而,康熙皇帝意犹未尽。第二年正月,康熙皇帝再次“以海宇荡平,宜与臣民共为宴乐”为名,“特发帑金一千两,在后宰门驾高台,命梨园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象、真马”,并命江南三织造专门制作了蟒袍、玉带、珠凤冠、鱼鳞甲等戏装和道具,康熙皇帝还亲自“登台抛钱,施五城穷民”。京城“彩灯花爆,昼夜不绝”。《目连传奇》的故事大意是:民妇刘青提因杀害生灵被罚入地狱,其子萝卜为拯救母亲,不畏艰险,去往西天请求佛祖超度,佛祖感其孝心,将其收入佛门,改名大目犍连,亦称目连。目连到地狱救母,历经磨难,终于母子重逢,同升天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