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海关大战
崇祯自杀
文人自杀为忠,武将自杀为烈,女人自杀为贞,大学生自杀那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还有可能是为失恋。那皇帝自杀是因为啥呢?崇祯自杀是向命运宣战。他不是个昏君,正如他所说:朕并非亡国之君,却处处有亡国之象。他的意思是:我很勤奋,不是昏君,只有昏君才应该亡国的,为什么现在内忧外患战火不断,国家到处都是灭亡的征兆呢?
其实崇祯皇帝的运气很差。明朝的皇帝有不上朝的,有搞行为艺术自己封自己官的,还有当木匠的,这些荒唐的皇帝没有亡国,偏偏并不荒唐的崇祯皇帝亡国了。这哥们不是运气差,这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运气差到极点了。
崇祯其实也想当个好皇帝,可是轮到他当皇帝的时候,中国出现了超级大旱灾,接着又是超级大瘟疫,后来又是超级大旱灾。因为崇祯的前几任皇帝基本上年年用兵,打海盗、打倭寇、打日本、打缅甸、打女真,明朝后期真正消停的时候没几年。其实战争就是砸钱,谁能砸,谁能砸到最后,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这些年的战事把明朝国库的银子基本上都用完了,明朝内部还有窝里斗,再加上东北女真的迅速崛起,崇祯的运气是真够差的,基本上什么坏事都让他遇到了。
本来皇帝根本就轮不到崇祯坐。他的老爹泰昌皇帝朱常洛皇帝还没当一年,准确地说才当了不到一个月,就吃了红丸,丢下大明江山这个烂摊子驾鹤西去了。我个人估计当时红丸的原料应该是汞的氧化物,朱常洛是重金属中毒而死,而许多历史学家说那两颗红丸只是泻药,还有一部分史学家说红药丸含铅,老皇帝是铅中毒。不管是什么中毒,反正泰昌老皇帝是死了。崇祯的老爹死后,他哥哥朱由校当了皇帝。他哥哥当了七年的木匠皇帝也挂了,而他哥哥本来有三个儿子,可是都被魏老人妖(以下简称魏老妖)给害死了。国不可一日无主,所以天上的馅饼就落到了崇祯的嘴里。后来崇祯发现,天上掉的不是馅饼,而是烫手的山芋。在那个时候当皇帝可是个危险的职业,原因就是魏老妖,魏老妖也挂念着皇帝这个职业。当时魏老妖的权力太大了,如果魏老妖给皇帝点面子他会说:皇帝老大,我老二;如果魏老妖不想给皇帝面子他完全可以说:老子老大,皇帝老二。当时皇宫里和皇宫外都是魏老妖的人,万一魏老妖也给崇祯来上几颗“红药丸”、“蓝药丸”的,崇祯不挂才怪。而当时魏老妖确实有毒死崇祯,而且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的能力和实力。
就在魏老妖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时候——注意,这时候魏老妖离万岁只有一步之遥了——崇祯对魏老妖动了手,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如果崇祯年间上演的是一出喜剧的话,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奸臣除了,然后君臣一心,出现盛世的景象。然而崇祯年间上演的注定是一出悲剧。把魏老妖除去后,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大灾,崇祯想拨款赈灾的时候,却发现家里没钱了。所以在陕西出现人吃人的时候,崇祯一点办法也没有,老百姓的死活没人管,所以老百姓只能反。后来中国大地上的农民起义就像洪水一样扑向崇祯,一句话,这就是天要灭崇祯,劫数呀,劫数。
其实崇祯是可以不自杀的,那时即便北京被李自成占领,在南方还有
南京呢。当时南京有六部的设置,可以说和北京的政府机构没有差别,只是没有实权。崇祯完全可以逃到南方,把南京当成陪都,本来南京就是明朝的首都。而且南京也不必从零开始,现成的六部都摆在那儿,崇祯只要把案子一支就能办公,可崇祯偏偏在北京上吊了。
我看崇祯得了现代人最容易得的心理疾病,由于工作压力大,还经常受挫折,以致对生活和人生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心理素质低,于是自杀了。当时史可法就在南京等着崇祯来组建新政府,可等来的是崇祯的死讯,辜负了人家史可法的一片忠心。
为什么崇祯在煤山(即现在的景山公园)上吊?皇宫离着煤山也不近,在皇宫里上吊多方便,偏偏要去煤山。原因在崇祯遗书中写得很明白:朕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也不知道崇祯是太蠢还是太精明,他死了之后,莫非不入祖坟?什么叫自欺欺人?这就叫自欺欺人。
吴三桂降顺
李自成这时候早已经建立了大顺政权,主要控制着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以及湖北、江苏、安徽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皇太极在崇祯九年(1636 年)改女真国号“后金”为“清”,年号改为“崇德”(原来的年号是天聪)。皇太极死于崇祯十六年(1643 年,崇祯自杀前一年),皇太极死后顺治继位,此时女真部控制着东北三省,包括外兴安岭等地区(今属俄罗斯)和内蒙古东部一部分。秦岭淮河以南(就
是今天大家所说的南方)除湖北、江苏、安徽北部(属李自成)和四川(属张献忠)外,还在明朝残余势力的控制下。
每次说到清朝国号的时候,我都想多说两句废话,虽然加上这些废话会打乱全文的整体性。清朝的国号由来据说是因为有一匹青马救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为报答青马的救命之恩才改国号为清。我可以告诉大家这纯属胡说八道。国号对于一个朝代来说有非常深的寓意,是非常之大事,可不是儿戏,改国号是有讲究的,任何一个朝代绝对不可能为了一只软毛畜生而改国号。在清朝的记载中有许多动物救努尔哈赤的故事,像什么马呀狗呀的,凡是有灵性的动物基本上都会出场,好像努尔哈赤就是天命所归,其实这些玄之又玄的事都是假的多真的少。女真在建国初基本上算是游猎民族,打猎是必要的生存手段之一,而打猎时有狗和马帮助会更容易得到猎物,也更容易脱离危险,因此女真人对马和狗出奇喜爱,甚至还忌食狗肉。对马和狗的喜爱是当时女真人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同马和狗救过努尔哈赤一点关系也没有。
李自成是陕西人,陕西农民起义最开始的时候,李自成的义军并不起眼。当年在陕西农民军中李自成的绰号叫“闯将”,而当时的“闯王”是高迎祥。使劲地抬李自成,李自成在农民义军队伍中的地位才能排到四到九位。后来在明朝政府的镇压下,高迎祥和其他地位比较高的人不是战死就是投降,最后义军队伍就剩下两支,一是李自成的队伍,一是张献忠的队伍,所以“闯将”李自成才有机会升级到“闯王”李自成。有许多人都认为李自成是高迎祥的血亲(据说高迎祥是李自成的舅舅),即便不是,李自成和高迎祥也有姻亲关系(李自成的老婆也姓高),其实李自成和高迎祥只是上下级的关系,至今也没有确切的史料直接证明他们两个人有亲戚关系。
1644 年李自成进了北京。在李自成进北京前,崇祯皇帝曾下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要说离北京最近的武装力量,就是驻守辽东的吴三桂和驻守山海关的高第,他们总共有五万多人。可是李自成打到了北京边上,吴三桂没有任何反应,李自成进了北京,吴三桂的大军才慢慢腾腾地到了山海关。
不是吴三桂勤王不积极,而是吴三桂小算盘打得当当响。1643 年陕西总督孙传庭的军队被李自成歼灭以后,许多明朝的将领纷纷倒戈归顺李自成,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有取代明朝政权的势头。吴三桂这时想的是,如果李自成被打败,吴三桂再进京勤王,反正山海关离北京最近,到时候第一个出现在北京的军队就是吴三桂的军队,那时他不用费一兵一卒,就成了扶大厦于将倾的功臣;而如果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大顺取代明朝,他还可以像唐通那样归顺李自成,也不吃亏。此时他按兵不动,就是为了将来做一笔不赔只赚的买卖。
吴三桂出生于军阀世家。他的父亲是吴襄,舅舅就是祖大寿。在北京被李自成包围前,明朝辽东军即吴三桂部奉命撤入关内勤王,辽东军在吴三桂和辽东巡抚黎玉田的带领下,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三日(1644 年4 月19 日)全部撤入关内,驻扎在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今唐山、秦皇岛一带),从此以后东三省再也没有明军驻守。明军撤入关内等于把关外全部拱手让给了女真,女真部也捉住了这个占领东北全境的机会,趁机派郑亲王济尔哈朗占领了所有的关外地区。夺取东北全境一直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梦想,但是有松山、锦州、宁远几颗钉子在那里钉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只能把这个梦想带进了棺材。现在在李自成的帮助下(至少是间接帮助),清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 年4 月25 日),也就是吴三桂撤入关内的第六天,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吴三桂知道明朝在北方已经完了,秦岭、淮河以北的明朝军队(除吴三桂外)已全部被李自成收编,再继续效忠明朝是极其不现实的,那样的话,他就会成为清和李自成双重打击的对象。而当时吴三桂的地盘夹在清和大顺之间,两边谁也惹不起,只能干受夹板气。这时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就是一道选择题:A. 要么降清,要么降顺,这样可以活下来;B. 继续当明朝的“忠臣”,这样他一面要抗清,一面还要抗顺,结果是只能在黄泉路上和崇祯做伴了。这道选择题太复杂了,把它简单化就是A. 生、B. 死。这样一来就好选择了,只要不是傻子和一根筋,我估计连三岁的孩子都会选A,吴三桂既不是傻子也不是一根筋,他当然也会选A,既然选了A 还有一道选择题,那就是到底是降清,还是降顺的问题。
清对吴三桂的招降是比较早的,早在崇祯十五年四月,清军攻克松山、锦州后,皇太极就写信给吴三桂,告诉吴三桂,他的舅舅祖大寿、哥哥吴三凤等人已经降清了,劝吴三桂能早日归顺。当时吴三桂就驻守在宁远城,对于清来说,吴三桂这颗钉子很讨厌,招降吴三桂就是为了得到东三省。后来皇太极又命令吴三桂的老哥吴三凤和其他的明朝将领如祖可法、张存仁、裴国珍、胡弘先、姜新、陈邦选等以亲属、旧友、下属、同僚的身份写信给吴三桂,劝吴三桂降清。当时吴三桂没有任何表示,他也不敢有任何表示,要是表示错了,后悔药都没地儿买。
十月,皇太极再次写信给吴三桂:我(大清国皇帝)给你(宁远城吴大将军)写信,今天的崇祯皇帝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明祚衰微),你应该非常清楚,我和你没有仇恨(素无仇隙),你的亲戚都在我这儿为我做事呢,你不为我做事可惜了,白瞎你这个人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希望你能好好考虑考虑。
皇太极怕不保险,又让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给吴三桂写信:宁远和锦州相距很远,好几年没有联系过你了,不是我不想你,都怪该死的战争。前不久松山、锦州相继被清军攻克,我认为我一定会被皇太极给杀掉,可是人家大清皇帝不计前嫌,是仁明之君,不但没有杀我们,还给了我们很多好处。我这一大家子,都跟着沾光了。许多降清的将领在皇太极这儿都受到了优待,自从到了沈阳(当时清的都城),我们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大清给我们做了最好的安排,也不知道老家现在好不好。我给你写信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你,大清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老天让大清兴,将来大清一定会大有作为。你也算得上是当代的豪杰,应该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正所谓大将保明主(正豪杰择主之时),你若是此时来降大清,以后一定能封侯拜相(定有分茅裂土之封),有功名富贵在等着你,你不要有后顾之忧,来吧,来吧,相约大清。希望你好好考虑考虑,这有我的一把虎骨小刀,你见过,以此为信物,证明这信是我给你写的(虎骨靶小刀一柄,是贤甥素常见者,故寄以取信)。
第二年(1643 年)春天,吴三桂给祖大寿回信:我正在考虑,还不知道怎么办(犹豫未决)。
皇太极知道后又给吴三桂写信:你快点来吧,现在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时间可不等人(急图归顺,勉立功名),来晚了就没机会了。现在来能分肉吃,以后再来就只能啃骨头了。
为什么皇太极要费那么大的劲招降吴三桂?就是因为吴三桂守卫的地方叫宁远,“松锦之战”后宁远成了明朝在东三省最后的一颗钉子,也是最硬的一颗,拔起来很费劲,不拔又不行。
要么说吴三桂的鬼心眼儿多,他知道当时正是风云突变的时候,到底以后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保存实力,大明、大清都不能得罪,以后才能左右逢源。如果现在选择一方,就把以后的路给堵死了,现在回旋的余地还很大,要给自己留足后路。因此在1643 年到1644 年一年的时间里,吴三桂就这样敷衍着清朝,也不说归降,也不说不归降。人们对大汉奸吴三桂的印象都不好,都认为他先反明,后反清,是奸臣中的奸臣,是汉奸中的汉奸。其实吴三桂是先反明,再反顺,最后反清。我对吴三桂的评价是:此人人品不好,但智商很高。
李自成占领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时,吴三桂正驻守在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今唐山、秦皇岛一带),听说这一消息后一反“犹豫未决”的常态,三月二十二日(崇祯自杀第三天,吴三桂撤入关内第九天)在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县)宣布归顺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
吴三桂归顺了大顺,而且没谈任何条件,这和吴三桂老奸巨猾的性格极不相符。之前吴三桂在投靠哪股势力上总是犹犹豫豫,而这次是这么痛快,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这是必然,他要么降清,要么降顺,要么去死。去死是吴三桂所不愿意的,所以他到现在就有两个选择,要么降清,要么降顺。
首先再怎么说女真也算是外族,中国古代把南方的少数民族叫南蛮,把北方的少数民族叫北夷,在明末可没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说法,要是真降了清,这个汉奸的帽子是想摘都摘不下来。降了顺最多落个不忠于前明的罪名,降了清那可是不忠于民族,不忠于祖先,还得落个民族败类的罪名,我想谁也不愿意和秦桧先生齐名吧。
第二就是吴三桂以前的老同事们(如唐通、白广恩、姜瓖、马科等)大多数都降了顺,现在降了顺还能和以前的老同事们共事,喝喝酒,聊聊天。降了清和以前的老熟人见个面都难,别说喝酒聊天了,再见面估计只能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场上了。
第三就是自己在辽东和大清打仗打了很多年,不久前他还和济尔哈朗干了一仗,在多年的战争中吴三桂杀了他们不少的人,今天皇太极“不加诛戮”,明天呢?后天呢?毕竟自己曾是清最大的敌人。而自己和李自成一点恩怨也没有。这一点是许多史料解释吴三桂一开始降顺的主要原因(以清兵仇杀多次,不欲返颜,乃修表谋归李贼)。
第四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虽然吴三桂的一小部分亲属降了清,但吴三桂的父母、老婆都在李自成手里,再怎么说祖大寿、吴三凤他们也是旁系亲属,而自己的父母、老婆可是直系亲属,根据法学上的亲等来说,还是父母、老婆重要。退一万步讲,吴三桂降了顺,祖大寿、吴三凤他们是不会有危险的,但是吴三桂降了清,父母、老婆是一定有危险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李自成许诺给吴三桂封侯(盛夸自成礼贤,啖以父子封侯),这可是一个大馅饼,天上也许就只会掉这一次,要珍惜机会。吴三桂最大的弱点就是太喜欢权力了,而日后多尔衮也是利用了吴三桂这个弱点。只是多尔衮开的价更高,李自成只封吴三桂个“侯”,可是多尔衮却封了吴三桂一个“王”。而吴三桂的这个弱点把他送到了鬼门关,当一个“王”满足不了吴三桂对权力的欲望,他会干什么?他会想当皇帝,他会造反,最后吴三桂真造反了。造反这个事业可是“上天入地”的事业,成功了,人们会山呼你万岁,你就能上天;失败了,人们会说你是反贼,你只能下地狱。真可惜,吴三桂造反事业没能成功,他“入地”了。
综合以上几点吴三桂决定降顺。
就这样,吴三桂和山海关总兵高第、辽东巡抚黎玉田归降了大顺。李自成派前明降将唐通接管了山海关的防务,黎玉田被任命为大顺政权四川节度使,与明朝投降大顺的总兵马科一块去收复四川。这些明朝将领这边刚归降李自成,那边就被派去四川打张献忠,当炮灰,到底不是亲娘生的。
三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张贴告示:我所率领的人马,已经归降了李自成,现在要去北京接受改编(朝见新主),我们去北京这一路上,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过秋毫无犯),大家不必惊慌,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必惊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