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著名禅宗大德一行禅师新作,最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2.凝结一行禅师的生活智慧,帮助世人向内看,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
3.《正念的奇迹》实践读本,一行禅师教我们最容易的正念训练,化解悲伤、恐惧、愤怒、焦虑等情绪。
《太阳,我的心:观照的奇迹》是一行禅师专门写给普通人的,关于提升自我认识、化解各种负面情绪的心灵成长书。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各种问题而卷入到情绪的漩涡中,一不小心就沦为了悲伤、恐惧、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奴隶”。
一行禅师指出,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其实都是源于“我执”。我们只有通过自我观照、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才会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让自己实现心灵成长。在书中,一行禅师处处播撒和平与希望的种子。一行禅师认为净化人心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一行禅师结合自己的禅观历程,用更生活化的例子,教大家怎样照顾、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在生活中修习正念,进而让自己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
在静坐中让心止息片刻,心会变得清明
今天有两个女孩和一个小男孩从村子里来找谭苏一起玩。他们四个人跑到我家后面的小山坡上玩耍,过了一小时左右,他们回来要些东西喝。我拿出最后一瓶自制的苹果汁,给每个小孩倒满一杯,最后那杯倒给了谭苏。由于她那杯是瓶底部分的果汁,所以里面有些果泥。当她看到杯里有小果粒,就噘着嘴不肯喝。不久,这四个小孩又跑回山坡上玩,但谭苏没有喝任何东西。
半小时后,我正在房间里静坐,听见谭苏在叫唤。她想要喝杯冷水,但踮着脚都够不到水龙头。我就提醒她,餐桌上还有杯苹果汁可以喝。她看着苹果汁,发现里面的果泥已经沉淀,果汁看来清澈又可口。她走到餐桌旁,两手捧起玻璃杯。喝了半杯后,放下杯子问道:“这是另外一杯果汁吗,和尚叔叔?”
“不是,”我回答,“这就是刚才那杯。它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现在就变得清澈又美味了。”谭苏又看了一下杯子:“真的很好喝。它是不是像你一样在静坐呀,和尚叔叔?”我笑着拍拍她的头说:“应该说我在静坐时禅观着这杯苹果汁,才比较贴切。”
每晚谭苏就寝时,我都在静坐。我让她和我睡在同一个房间,靠近我静坐的地方。我们约好,当我静坐时,她就要乖乖去睡觉,不打扰我。在那种宁静的氛围中,她通常在五到十分钟内就会安然入睡。等我静坐完毕,就替她盖好毛毯。
谭苏是“船民”①的小孩,年纪不到四岁半,去年四月跟着父亲漂洋过海抵达马来西亚,她的母亲还留在越南。她父亲辗转来到法国时,就托我们照顾她几个月,他自己则到巴黎去找工作。我教她越南字母,还有一些越南的通俗民谣。谭苏非常聪明,两个星期后,就能够慢慢拼读托尔斯泰的作品(我将它从法文翻译成越南文)。
谭苏每天晚上都看着我静坐。我告诉她,我正在“静坐”,但没有解释其中的含义,或是我为何这么做。每晚当她见到我洗脸,穿上僧袍,并点燃一炷香让满室馨香时,她就知道我马上要开始“静坐”了。她也明白,这是她刷牙洗脸,换好睡衣,然后安静上床睡觉的时间。我从来不必提醒她。
毫无疑问,谭苏认为那杯苹果汁就像她的和尚叔叔一样,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就清澈了。“它跟你一样在静坐吗?”我认为,不到四岁半的谭苏不需任何解释就能了解静坐的意义。苹果汁在静止片刻后就变得澄澈,同理,如果我们在静坐中让心止息片刻,心也会变得清明。这份心灵的澄明让我们身心轻安,带给我们力量和宁静。当我们自觉轻安舒畅,周遭环境也会变得清新。孩童喜欢亲近我们,并不只是为了拿到糖果或听故事,而是因为他们能感受到这股“清新”。
今晚有位访客到临。我把剩下的苹果汁倒满一杯,放在静坐室的桌子上。这时谭苏已经熟睡,我邀请我的朋友非常安静地坐着,正如那杯苹果汁。
越急着让自己平静,就会变得越不安
我们大约坐了四十分钟。我注意到朋友微笑地望着那杯果汁,它已经变得非常清澈了。
而你,我的朋友,你是否也像苹果汁一样?即使你不如苹果汁般沉淀得这么彻底,但你不觉得内心少了些焦虑、急躁和困扰吗?虽然你仍然面带微笑,但我想,你在怀疑自己能否变得像苹果汁般澄澈——即使我们再继续静坐好几小时。
这杯果汁的基础非常平稳。而你呢?你的坐姿并不是这么自在安定。那些微小的颗粒只是依循自然的法则,静静地沉淀杯底,但你的思绪却不顺从这样的法则,相反的,它们像一窝蜜蜂,兴奋地到处乱窜,所以你认为自己无法像苹果汁般沉淀。
你告诉我,有思考和感觉能力的人不能拿来跟一杯果汁相提并论。我同意,但我也知道,我们做得到像苹果汁那样,而且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不仅在端坐时能保持内心宁静,在行走和工作中也是一样。
或许你并不相信我的话,因为在你努力尝试了四十分钟后,还是无法得到你所企求的平静。谭苏此刻正睡得香甜,她的呼吸很轻盈。我们何不再点亮另一根蜡烛,好好地秉烛夜谈?
谭苏毫不费力地就这样沉睡了。你明白那些夜不成眠的时刻是什么滋味,你越努力尝试,越睡不着。你试着强迫自己内心平静,却感觉到内在有股抗拒力。许多人在静坐的最初体验中,都感受到了这股抗拒力。他们越急着让自己平静下来,就会变得越不安。
禅,就是去观照并且随顺所有的细微之处
越南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受到恶魔或恶业的控制。事实上,生起这种抗拒正是由于我们急于获得内心的平静。这些努力本身变成了一种压迫。思维与情绪犹如河水般奔流,若想拦阻一条河的涌动,就会遭遇流水的阻力。所以,较好的方式是随顺着流势,来引导它朝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千万不要企图围堵它奔流。
请记住,河水必须流动,我们要顺着它。我们必须察觉沿途加入的每条小溪,察觉自己内心生起的所有思绪、感受和情感——看它们如何生起、停留,然后消失。
你看见了吗?现在这些抗拒力开始消失了。这条念头之河仍然在流动,但不再隐身于幽暗之中,如今它在“觉知的阳光”之下奔流。要让这太阳在我们内心永远闪耀,清楚照见每一条细流、每块鹅卵石,以及河流的每个转弯处,这就是禅修。最重要的是,禅修就是去观照并且随顺所有的细微之处。
平静,不等于没有思绪
在觉知的当下,虽然那条河仍然奔流不息,我们却感到能够自主。我们觉得身心平静,但不是苹果汁的那种“平静”。处于平静中,并非意味着我们的思绪与情感是冰封僵固的,它跟麻木的情况不同。一颗平静的心不代表心中没有思绪、感觉或情感,平静的心不是麻木不仁,不是心不在焉。
显然,单凭思绪和情感无法单独构成我们生命存在的全部。愤怒、憎恨、羞愧、失信、怀疑、不耐烦、厌恶、欲望、悲伤和哀痛,都是我们的心;希望、抑制、直觉、本能、潜意识和无意识,也是自我的一部分。
佛教唯识宗②对于八种心法和五十一心所有法③有详尽的讨论,你如果有时间,可以参阅相关著作,这些讨论几乎涵容了所有的心理现象。
静坐,不需强行压抑内心的念头和情感
初学静坐的人常以为,为了创造能够进入专注(定)和理解(慧)的状态(“真心”),必须压抑内心所有的念头和情感(“妄心”)。他们采用种种方法,如把意念集中在某个对象或数念自己的呼吸,试图摒除纷扰的思绪和情感。专注于某一对象或数息④都是极佳的方法,但它们不是用来压制妄念的。
我们知道,凡有压制必有反抗——压制必然伴随着反抗。真心与妄心实为一体,否定此就是否定彼,压制此就是压抑彼。我们的心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能压抑它,而必须用一种恭敬、温柔以及绝对非暴力的态度对待它。
既然我们连“究竟什么是我”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分辨某一心念是妄是真,是否该压制及压制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觉知之光照亮我们的“自我”,让“自我”觉悟,这样我们就能够直视本心。
正如花朵和叶子只是植物的一部分,波浪也只是海洋的一部分,我们的知觉、感情和思绪也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绽放的花与绿叶是植物外观自然的展现,而波浪是海洋呈现的自然现象,企图压抑或扼杀它们根本徒劳无益,而且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从旁观察,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就能找到它们的源头,而这个源头正是我们自己。
阳光即是绿叶,绿叶即是阳光
觉知的太阳源于自我最重要的部分,能让自我获得觉悟。它不仅照亮了所有的思绪和情感,也照亮了自身。
让我们回到苹果汁,静静地“坐着”。念头之河继续在流动,而今在觉知的阳光照耀下,平静地流动着,而我们也祥和平静。这条念头之河与觉知太阳之间的关系,跟真正的河流与太阳的关系并不相同。不论夜半或正午,不论浓云蔽日或金光万丈,密西西比河的水依然潺潺流动,一切都没改变。但是,当觉知的太阳照耀在我们的心念之河上,我们的心就会转化。这里的心念之流与觉知的太阳本质是相同的。
让我们思考一下叶子的颜色与阳光之间的关系,这两者的本质也别无二致。在午夜时分,星光和月光只能映照出绰绰树影。一旦阳光乍现,那叶子的绿色就会立刻显现。四月时,树叶之所以嫩绿欲滴,是因为阳光照射的缘故。某日,我独自在林中静坐,便仿拟《心经》⑤写下这首诗:
阳光即是绿叶,
绿叶即是阳光。
阳光不异绿叶,
绿叶不异阳光。
一切形色亦复如是。⑥
静坐时出现的双重自我,哪一个才是真我
一旦觉知的太阳开始照耀,当下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静坐,让觉知的太阳更容易升起,我们得以看得更加清晰。当我们静坐时,似乎存在着双重自我,一个是思绪和情感的流动之河,另一个则是照耀着它们的觉知太阳。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到底孰真,孰假?孰善,孰恶?请平静下来吧,我的朋友。先放下你那把概念思维的利剑,别急着将你的“自我”砍为两半。这两者都是自我,它们既不真,也不假;它们既真,又假。
我们知道光和颜色是息息相关的,同理,自我的太阳(觉知)和自我的河流(思绪和情绪)也没什么不同。跟我一起坐下来,让你的脸上展露笑容,让你心中的阳光闪耀。假如有必要,你可以闭上双眼,好将自己看得更清楚些。
你的觉知太阳只是自我之流的一部分,不是吗?它和所有心理现象一样,依循着同样的法则:生起,然后又消失无踪。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某物时,必须让光线照射在“被观察的对象”上。要观察自我也必须这么做,让觉知的阳光照耀“自我”。
快将理性之剑放下,别把自己砍成碎片
我要你快将理性之剑放下,别把自己砍成碎片。事实上,即使你想要这么做也无能为力。你以为可以将阳光与叶子的绿色分开吗?你不再能区分进行“观察”与“被观察”的自我。当觉知的太阳照耀时,思想与情感的性质就转化了,它与观察的心是一体的,但它们就像叶子的绿色与阳光般,依然有所区别。不要由“二元”的概念骤然摆向“一元”观。
这个永远安住当下的觉知太阳同时也是自身的觉照对象。当我们点亮一盏灯时,那盏灯本身也被照亮了。“我知道自己知道。”“我意识到自己在意识。”当你心想:“觉知的太阳已经在我心中熄灭。”就在这瞬间,它就会以超越光速的速度重新亮起。
别让你的心沦为战场
在觉知之光的照耀下,观察内心发生的各种变化。你会发现,就连呼吸也已经改变,与这个在进行观察的自我变得“不二”(我不想用“一”这个字)。借由觉知,你的思绪和情感也会在刹那间转化。当你不再试图去评判或压抑这些念头,它们就会与观察的心融合。
你可能经常觉得烦躁不安,而这份烦躁又不会自动消失。碰到这种情形时,你只要安静坐着,随着呼吸的韵律,面带微笑,并让你的觉知之光照耀着这份不安。切莫试着摧毁或评判它,因为这份不安正是你自己。它只是生起,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就会自然地消失。
先别急着找出这种不安的源头,不要太奋力想让它消失,只需觉照它即可。你将会看到它一点一滴地开始变化,最后跟你这个观照者融合成片。只要在觉知的光明中,任何的心理状态终究会软化顺服,并获得跟“观察的心”同样的状态。
禅,不是要跟内心的问题奋战
在整个禅修过程中,要让觉知的太阳不断闪耀。就像真正的太阳能照亮每片叶子和草尖,我们内心的觉知之光也照亮每个念头和感受。让我们观照它们,觉察它们的生起、停驻和消失。在过程中不做任何评判或评价,保持不迎不拒的态度。
重要的是,不要将觉知视为自己的“盟友”,然后号召它来压制“敌人”——也就是内心难以驾驭的念头。别将你的心化为战场,别在那儿发动一场战争,因为你所有的感受——欢喜、悲伤、愤怒、憎恨,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觉知犹如一位大哥哥或大姐姐,温和又专注,在那儿引导和照亮所有的心念。
觉知是充满包容力与清明的状态,是非暴力和无分别的,觉知只是在那儿密切观察思绪和情感,而不评判它们的好坏,或将它们划分为不同阵营,陷入彼此的争斗。
好与坏两股相对势力常被喻为光明与黑暗,但我们假如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就会发现,当光明照耀之际,黑暗并未消失。它没有离开,而是融入光明之中,它本身变成了光明。
刚才我邀请我的客人微笑。禅修,并不表示要跟内心的问题奋战,禅修意味着观照,你的微笑证明了这点,它显示了你与自身和谐相处,显示了觉知的太阳正在你心中闪耀,而你已经掌控自己的内心状态。因为这时候你才是真正的自己,你已经获得某种程度的平静,而这份内心的平静正是吸引孩子乐于亲近你的原因。
学会在一切活动中保持觉知
我们能够做得比一杯苹果汁更好。我们不仅在坐着不动时,可以平静地沉淀下来,即使是行住坐卧,甚至工作之际,也都能如此。当你在散步时,冲一杯茶或咖啡,或洗衣时,是什么东西阻挡内心觉知的太阳闪耀生辉?
当我刚在慈晖寺⑦当学僧时,我学会在一切活动中仍保持觉知——不论是在园中除草,耙取池塘边的浮叶,还是在厨房洗碗,我都遵照读体律师⑧在他那本禅修手册《毗尼日用切要》中所教导的方法,练习觉照。
……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
一行禅师说的道理很简单,大家都曾听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简单的道理通过一行禅师说出来,却带来那么大的摄受力。
——著名学者 梁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