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观照的奇迹:太阳,我的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006652
  • 作      者:
    释一行著
  • 出 版 社 :
    线装书局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1.世界著名禅宗大德一行禅师新作,最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2.凝结一行禅师的生活智慧,帮助世人向内看,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

  3.《正念的奇迹》实践读本,一行禅师教我们最容易的正念训练,化解悲伤、恐惧、愤怒、焦虑等情绪。

展开
作者简介

  一行禅师,伟大的心灵导师,毕生宣扬非暴力的和平理念与正念生活之道。1967年,一行禅师被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提名为当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2001年,一行禅师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身心研究所颁赠首个“身心灵贡献奖”。1982年,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建立了“梅村”禅修道场,并经常赴世界各地弘法。一行禅师著有《正念的奇迹》《你可以不生气》《活得安详》《一心走路》等书。一行禅师的著作被翻译成30多个国家的文字,在欧美畅销书排行榜中曾两度进入前十名,长期畅销不衰。

展开
内容介绍

  《太阳,我的心:观照的奇迹》是一行禅师专门写给普通人的,关于提升自我认识、化解各种负面情绪的心灵成长书。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各种问题而卷入到情绪的漩涡中,一不小心就沦为了悲伤、恐惧、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奴隶”。

  一行禅师指出,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其实都是源于“我执”。我们只有通过自我观照、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才会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让自己实现心灵成长。在书中,一行禅师处处播撒和平与希望的种子。一行禅师认为净化人心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一行禅师结合自己的禅观历程,用更生活化的例子,教大家怎样照顾、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在生活中修习正念,进而让自己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

展开
精彩书评
  一行禅师在字里行间弘扬佛陀慈悲的精神。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

  一行禅师说的道理很简单,大家都曾听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简单的道理通过一行禅师说出来,却带来那么大的摄受力。
  ——著名学者  梁文道
展开
精彩书摘

  在静坐中让心止息片刻,心会变得清明
  今天有两个女孩和一个小男孩从村子里来找谭苏一起玩。他们四个人跑到我家后面的小山坡上玩耍,过了一小时左右,他们回来要些东西喝。我拿出最后一瓶自制的苹果汁,给每个小孩倒满一杯,最后那杯倒给了谭苏。由于她那杯是瓶底部分的果汁,所以里面有些果泥。当她看到杯里有小果粒,就噘着嘴不肯喝。不久,这四个小孩又跑回山坡上玩,但谭苏没有喝任何东西。
  半小时后,我正在房间里静坐,听见谭苏在叫唤。她想要喝杯冷水,但踮着脚都够不到水龙头。我就提醒她,餐桌上还有杯苹果汁可以喝。她看着苹果汁,发现里面的果泥已经沉淀,果汁看来清澈又可口。她走到餐桌旁,两手捧起玻璃杯。喝了半杯后,放下杯子问道:“这是另外一杯果汁吗,和尚叔叔?”
  “不是,”我回答,“这就是刚才那杯。它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现在就变得清澈又美味了。”谭苏又看了一下杯子:“真的很好喝。它是不是像你一样在静坐呀,和尚叔叔?”我笑着拍拍她的头说:“应该说我在静坐时禅观着这杯苹果汁,才比较贴切。”
  每晚谭苏就寝时,我都在静坐。我让她和我睡在同一个房间,靠近我静坐的地方。我们约好,当我静坐时,她就要乖乖去睡觉,不打扰我。在那种宁静的氛围中,她通常在五到十分钟内就会安然入睡。等我静坐完毕,就替她盖好毛毯。
  谭苏是“船民”①的小孩,年纪不到四岁半,去年四月跟着父亲漂洋过海抵达马来西亚,她的母亲还留在越南。她父亲辗转来到法国时,就托我们照顾她几个月,他自己则到巴黎去找工作。我教她越南字母,还有一些越南的通俗民谣。谭苏非常聪明,两个星期后,就能够慢慢拼读托尔斯泰的作品(我将它从法文翻译成越南文)。
  谭苏每天晚上都看着我静坐。我告诉她,我正在“静坐”,但没有解释其中的含义,或是我为何这么做。每晚当她见到我洗脸,穿上僧袍,并点燃一炷香让满室馨香时,她就知道我马上要开始“静坐”了。她也明白,这是她刷牙洗脸,换好睡衣,然后安静上床睡觉的时间。我从来不必提醒她。
  毫无疑问,谭苏认为那杯苹果汁就像她的和尚叔叔一样,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就清澈了。“它跟你一样在静坐吗?”我认为,不到四岁半的谭苏不需任何解释就能了解静坐的意义。苹果汁在静止片刻后就变得澄澈,同理,如果我们在静坐中让心止息片刻,心也会变得清明。这份心灵的澄明让我们身心轻安,带给我们力量和宁静。当我们自觉轻安舒畅,周遭环境也会变得清新。孩童喜欢亲近我们,并不只是为了拿到糖果或听故事,而是因为他们能感受到这股“清新”。
  今晚有位访客到临。我把剩下的苹果汁倒满一杯,放在静坐室的桌子上。这时谭苏已经熟睡,我邀请我的朋友非常安静地坐着,正如那杯苹果汁。
  越急着让自己平静,就会变得越不安
  我们大约坐了四十分钟。我注意到朋友微笑地望着那杯果汁,它已经变得非常清澈了。
  而你,我的朋友,你是否也像苹果汁一样?即使你不如苹果汁般沉淀得这么彻底,但你不觉得内心少了些焦虑、急躁和困扰吗?虽然你仍然面带微笑,但我想,你在怀疑自己能否变得像苹果汁般澄澈——即使我们再继续静坐好几小时。
  这杯果汁的基础非常平稳。而你呢?你的坐姿并不是这么自在安定。那些微小的颗粒只是依循自然的法则,静静地沉淀杯底,但你的思绪却不顺从这样的法则,相反的,它们像一窝蜜蜂,兴奋地到处乱窜,所以你认为自己无法像苹果汁般沉淀。
  你告诉我,有思考和感觉能力的人不能拿来跟一杯果汁相提并论。我同意,但我也知道,我们做得到像苹果汁那样,而且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不仅在端坐时能保持内心宁静,在行走和工作中也是一样。
  或许你并不相信我的话,因为在你努力尝试了四十分钟后,还是无法得到你所企求的平静。谭苏此刻正睡得香甜,她的呼吸很轻盈。我们何不再点亮另一根蜡烛,好好地秉烛夜谈?
  谭苏毫不费力地就这样沉睡了。你明白那些夜不成眠的时刻是什么滋味,你越努力尝试,越睡不着。你试着强迫自己内心平静,却感觉到内在有股抗拒力。许多人在静坐的最初体验中,都感受到了这股抗拒力。他们越急着让自己平静下来,就会变得越不安。
  禅,就是去观照并且随顺所有的细微之处
  越南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受到恶魔或恶业的控制。事实上,生起这种抗拒正是由于我们急于获得内心的平静。这些努力本身变成了一种压迫。思维与情绪犹如河水般奔流,若想拦阻一条河的涌动,就会遭遇流水的阻力。所以,较好的方式是随顺着流势,来引导它朝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千万不要企图围堵它奔流。
  请记住,河水必须流动,我们要顺着它。我们必须察觉沿途加入的每条小溪,察觉自己内心生起的所有思绪、感受和情感——看它们如何生起、停留,然后消失。
  你看见了吗?现在这些抗拒力开始消失了。这条念头之河仍然在流动,但不再隐身于幽暗之中,如今它在“觉知的阳光”之下奔流。要让这太阳在我们内心永远闪耀,清楚照见每一条细流、每块鹅卵石,以及河流的每个转弯处,这就是禅修。最重要的是,禅修就是去观照并且随顺所有的细微之处。
  平静,不等于没有思绪
  在觉知的当下,虽然那条河仍然奔流不息,我们却感到能够自主。我们觉得身心平静,但不是苹果汁的那种“平静”。处于平静中,并非意味着我们的思绪与情感是冰封僵固的,它跟麻木的情况不同。一颗平静的心不代表心中没有思绪、感觉或情感,平静的心不是麻木不仁,不是心不在焉。
  显然,单凭思绪和情感无法单独构成我们生命存在的全部。愤怒、憎恨、羞愧、失信、怀疑、不耐烦、厌恶、欲望、悲伤和哀痛,都是我们的心;希望、抑制、直觉、本能、潜意识和无意识,也是自我的一部分。
  佛教唯识宗②对于八种心法和五十一心所有法③有详尽的讨论,你如果有时间,可以参阅相关著作,这些讨论几乎涵容了所有的心理现象。
  静坐,不需强行压抑内心的念头和情感
  初学静坐的人常以为,为了创造能够进入专注(定)和理解(慧)的状态(“真心”),必须压抑内心所有的念头和情感(“妄心”)。他们采用种种方法,如把意念集中在某个对象或数念自己的呼吸,试图摒除纷扰的思绪和情感。专注于某一对象或数息④都是极佳的方法,但它们不是用来压制妄念的。
  我们知道,凡有压制必有反抗——压制必然伴随着反抗。真心与妄心实为一体,否定此就是否定彼,压制此就是压抑彼。我们的心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能压抑它,而必须用一种恭敬、温柔以及绝对非暴力的态度对待它。
  既然我们连“究竟什么是我”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分辨某一心念是妄是真,是否该压制及压制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觉知之光照亮我们的“自我”,让“自我”觉悟,这样我们就能够直视本心。
  正如花朵和叶子只是植物的一部分,波浪也只是海洋的一部分,我们的知觉、感情和思绪也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绽放的花与绿叶是植物外观自然的展现,而波浪是海洋呈现的自然现象,企图压抑或扼杀它们根本徒劳无益,而且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从旁观察,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就能找到它们的源头,而这个源头正是我们自己。
  阳光即是绿叶,绿叶即是阳光
  觉知的太阳源于自我最重要的部分,能让自我获得觉悟。它不仅照亮了所有的思绪和情感,也照亮了自身。
  让我们回到苹果汁,静静地“坐着”。念头之河继续在流动,而今在觉知的阳光照耀下,平静地流动着,而我们也祥和平静。这条念头之河与觉知太阳之间的关系,跟真正的河流与太阳的关系并不相同。不论夜半或正午,不论浓云蔽日或金光万丈,密西西比河的水依然潺潺流动,一切都没改变。但是,当觉知的太阳照耀在我们的心念之河上,我们的心就会转化。这里的心念之流与觉知的太阳本质是相同的。
  让我们思考一下叶子的颜色与阳光之间的关系,这两者的本质也别无二致。在午夜时分,星光和月光只能映照出绰绰树影。一旦阳光乍现,那叶子的绿色就会立刻显现。四月时,树叶之所以嫩绿欲滴,是因为阳光照射的缘故。某日,我独自在林中静坐,便仿拟《心经》⑤写下这首诗:
  阳光即是绿叶,
  绿叶即是阳光。
  阳光不异绿叶,
  绿叶不异阳光。
  一切形色亦复如是。⑥
  静坐时出现的双重自我,哪一个才是真我
  一旦觉知的太阳开始照耀,当下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静坐,让觉知的太阳更容易升起,我们得以看得更加清晰。当我们静坐时,似乎存在着双重自我,一个是思绪和情感的流动之河,另一个则是照耀着它们的觉知太阳。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到底孰真,孰假?孰善,孰恶?请平静下来吧,我的朋友。先放下你那把概念思维的利剑,别急着将你的“自我”砍为两半。这两者都是自我,它们既不真,也不假;它们既真,又假。
  我们知道光和颜色是息息相关的,同理,自我的太阳(觉知)和自我的河流(思绪和情绪)也没什么不同。跟我一起坐下来,让你的脸上展露笑容,让你心中的阳光闪耀。假如有必要,你可以闭上双眼,好将自己看得更清楚些。
  你的觉知太阳只是自我之流的一部分,不是吗?它和所有心理现象一样,依循着同样的法则:生起,然后又消失无踪。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某物时,必须让光线照射在“被观察的对象”上。要观察自我也必须这么做,让觉知的阳光照耀“自我”。
  快将理性之剑放下,别把自己砍成碎片
  我要你快将理性之剑放下,别把自己砍成碎片。事实上,即使你想要这么做也无能为力。你以为可以将阳光与叶子的绿色分开吗?你不再能区分进行“观察”与“被观察”的自我。当觉知的太阳照耀时,思想与情感的性质就转化了,它与观察的心是一体的,但它们就像叶子的绿色与阳光般,依然有所区别。不要由“二元”的概念骤然摆向“一元”观。
  这个永远安住当下的觉知太阳同时也是自身的觉照对象。当我们点亮一盏灯时,那盏灯本身也被照亮了。“我知道自己知道。”“我意识到自己在意识。”当你心想:“觉知的太阳已经在我心中熄灭。”就在这瞬间,它就会以超越光速的速度重新亮起。
  别让你的心沦为战场
  在觉知之光的照耀下,观察内心发生的各种变化。你会发现,就连呼吸也已经改变,与这个在进行观察的自我变得“不二”(我不想用“一”这个字)。借由觉知,你的思绪和情感也会在刹那间转化。当你不再试图去评判或压抑这些念头,它们就会与观察的心融合。
  你可能经常觉得烦躁不安,而这份烦躁又不会自动消失。碰到这种情形时,你只要安静坐着,随着呼吸的韵律,面带微笑,并让你的觉知之光照耀着这份不安。切莫试着摧毁或评判它,因为这份不安正是你自己。它只是生起,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就会自然地消失。
  先别急着找出这种不安的源头,不要太奋力想让它消失,只需觉照它即可。你将会看到它一点一滴地开始变化,最后跟你这个观照者融合成片。只要在觉知的光明中,任何的心理状态终究会软化顺服,并获得跟“观察的心”同样的状态。
  禅,不是要跟内心的问题奋战
  在整个禅修过程中,要让觉知的太阳不断闪耀。就像真正的太阳能照亮每片叶子和草尖,我们内心的觉知之光也照亮每个念头和感受。让我们观照它们,觉察它们的生起、停驻和消失。在过程中不做任何评判或评价,保持不迎不拒的态度。
  重要的是,不要将觉知视为自己的“盟友”,然后号召它来压制“敌人”——也就是内心难以驾驭的念头。别将你的心化为战场,别在那儿发动一场战争,因为你所有的感受——欢喜、悲伤、愤怒、憎恨,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觉知犹如一位大哥哥或大姐姐,温和又专注,在那儿引导和照亮所有的心念。
  觉知是充满包容力与清明的状态,是非暴力和无分别的,觉知只是在那儿密切观察思绪和情感,而不评判它们的好坏,或将它们划分为不同阵营,陷入彼此的争斗。
  好与坏两股相对势力常被喻为光明与黑暗,但我们假如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就会发现,当光明照耀之际,黑暗并未消失。它没有离开,而是融入光明之中,它本身变成了光明。
  刚才我邀请我的客人微笑。禅修,并不表示要跟内心的问题奋战,禅修意味着观照,你的微笑证明了这点,它显示了你与自身和谐相处,显示了觉知的太阳正在你心中闪耀,而你已经掌控自己的内心状态。因为这时候你才是真正的自己,你已经获得某种程度的平静,而这份内心的平静正是吸引孩子乐于亲近你的原因。
  学会在一切活动中保持觉知
  我们能够做得比一杯苹果汁更好。我们不仅在坐着不动时,可以平静地沉淀下来,即使是行住坐卧,甚至工作之际,也都能如此。当你在散步时,冲一杯茶或咖啡,或洗衣时,是什么东西阻挡内心觉知的太阳闪耀生辉?
  当我刚在慈晖寺⑦当学僧时,我学会在一切活动中仍保持觉知——不论是在园中除草,耙取池塘边的浮叶,还是在厨房洗碗,我都遵照读体律师⑧在他那本禅修手册《毗尼日用切要》中所教导的方法,练习觉照。

  ……

展开
目录
导读 活在正念的观照中

第一章 从静坐中觉醒
在静坐中让心止息片刻,心会变得清明
越急着让自己平静,就会变得越不安
禅,就是去观照并且随顺所有的细微之处
平静,不等于没有思绪
静坐,不需强行压抑内心的念头和情感
阳光即是绿叶,绿叶即是阳光
静坐时出现的双重自我,哪一个才是真我
快将理性之剑放下,别把自己砍成碎片
别让你的心沦为战场
禅,不是要跟内心的问题奋战
学会在一切活动中保持觉知
我们的举止,就是禅的境界
你会用多少时间喝杯茶
我们所洗的每一个碗都是奇迹
神圣与世俗的疆界已泯除
如何培养觉知?你得自寻答案!
绽放一抹微笑,你就安住于觉知之中了
数息,可以让你平静且专注
身体本身就是真理
一株薄荷带来的影响,与一首诗完全相同
每个人都必须找到一处心灵家园
借由觉知,日常生活的行动都会产生新意义
保有觉知,我们就是“佛陀”
行的目的在于看清实相
伟大的发明经常是通过直观而启悟
在梦中也能保持觉知
通过禅观,实相会慢慢呈现
一粒盐溶入海洋

第二章 你得自己去看见
不要将命运交托于他人之手
让你的窗户开着,随时迎接生命中的奇迹
学习让感官之窗收放自如
奇迹一直都在那儿
我们就是自己所呈现的事物
别让觉知和觉知的对象分离
这个世界真的在你身体之外吗
实相是不能被界限的
智慧是觉知的结果,而非思想的结果
从蜜蜂的舞蹈中感受到的启发
智慧,是努力不受知识束缚的结果
般若智慧,是一种直接而当下的融入
“知晓”,遍存于所有生物
智慧无处不在
我们把“心”落入了概念的陷阱中
实相,是无法被概念捕捉到的
每个行为都是行为本身的主体
无生物呀,你们有灵魂吗
“知晓”就是宇宙的生命本身
切莫在恍惚中失落了自己

第三章 一尘一世界
禅,不是将自己与思想情感的世界隔绝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其小无有内,其大无有外
禅观自身中存在的整个宇宙
世间的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每一个个体对于整体都是不可或缺的
禅并非模仿,而是创造
伟大深刻的领悟才会产生伟大的悲悯
所有生命都必须为生存而奋斗
和解源自悲心
社会若要改变,人类的意识就需彻底改变
当下是唯一永无止尽的事物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现于毫端
时间和空间彼此含纳
在橘子表面爬行的蚂蚁
舍弃才能有新发现

第四章 没有人能告诉你答案
松果之所以存在,不是为了供人类取暖
了知实相的心灵创造了粒子世界
观察者与参与者
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既非有形,也非不存在
注视一把椅子,就能看见一片森林
否定椅子的存在,就是否定整个宇宙的存在
即使在街上与佛陀擦肩而过,也认不出来
与其告诉他答案,不如请他亲自尝尝看
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回答
生死之网可以被撕碎
解脱生死不能单凭知识上的理解
一片树叶能直接引领我们进入非概念的真实
宇宙万物的样貌,可能都是心的投射而已
心是一面让万物无所遁形的大圆镜
实相本身永远处于流动状态
以智慧之眼看清实相
每一个人的记忆并非专属自己的珍贵财产
让觉知的太阳映照佛性
通过一片叶子,看见心和宇宙完美合一
从相互依存到圆满真实
在一个粒子中,我们能见到整个宇宙

第五章 平静的力量
幸福从纯然的觉知中生起
修习正念,你永远都能再开始
我的爱,你是谁
慈、悲、喜、舍,是谛观万物相互依存的成果
在觉知的瞬间,生命会以不可思议的实相呈现
欲静则静
若你当下并非活在平静中,将来永远也办不到
一切取决于你内在的平静
慈悲的人会在众生身上看见自己
看着你的手,我的孩子
你为何要哭泣呢,我的姐妹?
一切尽在“知晓”中

后记在禅修的迷雾森林中披荆斩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