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理解意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110044
  • 作      者:
    (英)马克斯·威尔曼斯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崔效辉,男,1967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分别于2000年、2004年获得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3月一8月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系主任副教授、南京市玄武区同仁社工事务所法人代表、总干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社区发展与社会组织建设等,在《学海》、《江苏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近3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本著作主要包括意识的科学研究和心灵哲学两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指出当代二元论、物质论、功能主义等主要的几种意识理论的优缺点;第二部分,作者基于常识现象对意识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理论,对形成二元论与还原论之争的前提假设提出了挑战;第三部分,提出了他的创造性综合(synthesis)意识观,即主张用一种创生的径路(a novel approach)来理解意识,这种创生性围绕着意识与脑的交互作用而展开。同时还提出了自反一元论(reflexive monism)的观念,作为二元论和还原论的一种替代方案,目的在于使科学发现与常识性感知相连贯。
展开
精彩书摘
  2.6二元论一交互作用论的问题
  二元论几乎没有告诉我们关于意识的本质
  在二元论中,关于意识、心智或灵魂的存在论本质仍然非常神秘。按照笛卡尔的说法,它就是思维实体。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实体”(substance)才是一种“能够思维的实体”呢?由于笛卡尔明确地将思维实体与广延实体(构成物质世界的质料)分离开,他通常被认为是现代纪元的引领者。世界的质料是纯粹机械的,遵循数学描述的规律。这些能被经验实证的研究发现,因此,它们处在自然科学领域。而意识、心智或灵魂是非物质的,不能对之进行经验实证的研究。因此,它只属于神学和形而上学领域。在17世纪,这种职责上的分离有助于科学的解放,确保对物质的研究不受教会的干预。
  然而,将宇宙割裂为两种根本不同实体所付出的代价,是它妨碍了对意识和心智进行任何经验实证的研究。300年后,这种分离似乎比它的文化价值还要持久。埃克尔斯极为重视当今科学未能解释意识这一事实(见前文)。鉴于对意识的科学研究历来受到科学家和神学家们的排斥,这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同样的限制并不适用于未来科学。鉴于科学在解释一度被视为超自然解释的神秘事物(生命起源、人类演化)上的成功,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现在相信对意识和心智的自然解释是可能的。意识并不等同于心智或灵魂
  经典二元论一交互作用论者的立场,并不容易转译为对于意识、心智或灵魂的当代理解。如前所述,柏拉图、笛卡尔和埃克尔斯没有对“意识”、“心智”和“灵魂”的术语念作出明确区分。但是,在现代语境中,这些术语具有不同的含义。“意识”很难加以定义。然而,正如第1章指出的,人们可以用实例证示(ostcnsive)的方式来定义它,即通过对比意识出现与缺席的情形,例如,对比人们意识到某物的情形与人们没有意识到该物的情形。也就是说,意识可以部分地根据现象内容出现或缺席来定义。相比之下,“心智”是指有相关的意识内容或没有相关的意识内容的心理过程。例如,存在相当多的“认知无意识”(cognitiveunconscious)的证据。传统上,“灵魂”是指人的同一性的某个本质方面,它在人的身体死亡后依然存在。
  这么说吧,意识、心智与灵魂之间的区分应该是明显的。例如,很显然,人们能够研究(对某刺激的)意识出现或缺席时的条件;或者,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心智的操作(推理、使用语言等),而不考虑人们是否相信灵魂的永生。思想没有例证有意识体验的全部
  历史上,二元论一直将意识、心智或灵魂与推理能力联系起来。对于笛卡尔而言,意识体验最好例证就是思想(thought)。思想确实具有有意识的显现,例如,言语思想能以音位意象(phorlemicimagery)或“内部言语”(innetspeech)的形式被体验。然而,种类思想的这些现象属性并没有例证出有意识体验的全部。例如,当你阅读这个句子时,你对页面上的打印物有一个视觉体验,它附着在一本书上,而这本书延展在一个三维现象空间。这种视觉的现象世界所具有的属性(或“感受质”)似乎与言语思想迥异。要想理解意识,人们需要去发现它的现象学如何与脑内过程、外部世界等联系的。反之,如果我们仅仅从对它的现象学的不精确的(部分的)描述出发,我们就不可能达到一个确切的理解。现在我要简要地提一下它。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将表明一种更精确的现象学如何导致一个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因果作用问题
  二元论一交互作用论认为日常体验的证据强有力地支持意识与脑之间的因果交互作用。埃克尔斯也问道,“如果意识什么也做不了,它又如何能一直演化?”然而,交互作用发生的机制还远不清楚。正如休谟(Hume,1739)、摩尔(Moore,1910)以及罗素(Russe11,1948)所指出的那样,实体与事件之间在显象(appearance)上的差别,本身并不能排除它们因果交互作用的可能性——磁场与电流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是证明。可是,如果意识或心智真的是非物质的和“似灵魂的”,那么在它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差别似乎要比包含在物理能量与事件之间的任何差别更根本。“广延”的东西如何与能“思维”(think)的东西发生交互作用?人们所体验到的愿望(wishes)或欲望(desire)如何影响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电化学又如何引起主观体验?因此,当斯宾诺莎(Spinoza,1677)和莱布尼兹(Leiniz,1686)判定思维实体(rPscogits)与广延实体(rgsectensa)之间的因果交互作用实际上难以想象时,这也就不足为奇了(见专栏2.2)。
  ……
展开
目录
第2版前言
致谢
图表目录
    第一部分  心-身的理论及其问题
1  意识是什么?
  1.1  问题是什么?
  1.2  一些问题是“难的”,而另一些问题是“易的”吗?
  1.3  界定意识
  1.4  “意识”一词意指什么?
  1.5  一些重要区分
2  有意识的灵魂、脑和量子力学
  2.1  古代二元论史
  2.2  笛卡尔的二元论一交互作用论
  2.3  现代科学中的二元论
  2.4  量子二元论交互作用论
  2.5  二元论一交互作用论的合理性
  2.6  二元论一交互作用论的问题
3  心智与物质是同一事物吗?
  3.1  如何将二元论减缩为一元论
  3.2  两面论
  3.3  中立一元论
  3.4  将身体还原为心智
  3.5  贝克莱的观念论
  3.6  观念论的问题
  3.7  将心智还原为身体
  3.8  将意识还原为脑状态
  3.9  有意识体验如何能是脑状态?
  3.10  取消的物理主义
  3.11  非—取消的还原论需要表明的东西
  3.12  还原论者的共同论证和谬误
  3.13  错误类比
  3.14  涌现论
  3.15  涌现论的优缺点
4  心智和意识仅仅是活动吗?
  4.1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4.2  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和分析的行为主义
  4.3  意识的行为主义分析的困难
  4.4  心智状态是行为“倾向”吗?
  4.5  方法论行为主义的困境
  4.6  心理科学中功能主义的出现
  4.7  意识可用信息加工予以解释的早期观念
  4.8  意识的认知模型中反复出现的论题
  4.9  认知心理学中功能主义的优势
  4.10  认知心理学中功能主义的弱点
  4.11  心智的细节活动是有意识的吗?
5  机器人能有意识吗?
  5.1  如何使机械系统具有心智
  5.2  但机器不能做什么?
  5.3  考戈真的会有意识吗?
  5.4  我们能摆脱感受质吗?
  5.5  丹尼特的取消论的问题
  5.6  感受质能还原为虚拟机的功能活动吗?
  5.7  变调的感受质
  5.8  “感受质”能还原为感觉运动技能的运用吗?
  5.9  有可能发展一种非还原论的计算功能主义吗?
  5.10  机器人能拥有无意识的心智吗?
  5.11  人们能将成为某物所像是的东西融人机器人的意识吗?
  5.12  语义透明性能产生现象意识吗?
  5.13  关于机器人意识的不可知论
  5.14  心智存在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标准
  5.15  功能主义的优缺点
    第二部分  一个新的分析:如何实现科学与体验的联姻
6  意识现象学与常识
  6.1  二元论对当代思想的影响
  6.2  体验是什么和在哪里?
  6.3  如何相对于脑和物理世界来安置体验
  6.4  意识现象学的一个常识观点
  6.5  谁也说过这点?
  6.6  一个关于意识如何关联脑和物理世界的反身模型
  6.7  什么是知觉投射?
  6.8  被投射的疼痛
  6.9  被投射的触觉
  6.10  被投射的听觉
  6.11  如所知觉的事件与如物理学描述的事件
  6.12  被投射的视觉世界
  6.13  被投射的虚拟实在
  6.14  如所知觉的世界是意识内容的一部分
  6.15  重画现象意识的边界
7  体验的本性和位置
  7.1  一些更深的问题
  7.2  人们如何解释一些体验似乎在脑外?
8  被体验的世界、物理学描述的世界和物自体
  8.1  问题1:被知觉的物理世界如何与物理学描述的世界相关联?
  8.2  问题2:反身模型对实在论和观念论的含义是什么?
  8.3  问题3:如所体验的世界表征了什么?
9  主观的、主体间的和客观的科学
  9.1  公共的、客观的、物理的科学
  9.2  公共的、客观的、心理的科学
  9.3  对物理和心理现象的进一步检验
  9.4  思想实验:“变换方位”
  9.5  存在一种所有被体验的现象都是私人的和主观的意义
  9.6  对刺激物本身的公共通达
  9.7  在类似私人体验意义上的公共性
  9.8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9.9  冷静的客观性对不受观察者限制的客观性
  9.10  既不是不受观察者限制的客观性也不是社会相对主义
  9.11  主体内与主体间的可重复性
  9.12  以上分析对意识科学的结果
  9.13  经验实证的方法
  9.14  复杂因素:关于方法论的简短注释
  9.15  复杂因素:通达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9.16  复杂因素:如何从知觉效应中区分一个体验的物理原因
  9.17  外部观察者和主体眼中的知觉
  9.18  关于体验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吗?
  9.19  批判现象学
10  意识如何与脑中的信息加工相关联
  10.1  从哪里开始?
  10.2  意识到某物要花多长时间?
  10.3  刺激在分析的哪个阶段成为有意识的?
  10.4  前意识分析的程度
  10.5  前注意加工与注意加工有何不同?
  10.6  意识的功能相关物
  10.7  意识与信息整合/扩散之间关联的本质是什么?
  10.8  注意通道中复杂消息的前意识分析
  10.9  有意识言语知觉和有意识阅读的意识程度是多少?
  10.10  对受注意输入的自动的、灵活的、前意识的分析
  10.11  意欲的有意识的程度?
  10.12  意识对施行自愿动作是必需的吗?
  10.13  关于外显言语和言语思想的产生,什么是有意识的?
  10.14  阐明一个过程是“有意识的”的三种意义
  10.15  “因果悖论”
11  意识的神经原因和相关物
  11.1  范围速览
  11.2  额外线索
  11.3  一个神经因果故事的大致形态
    第三部分  一个新的综合:反身一元论
12  意识之所是
  12.1  “意识”指什么?
  12.2  意识内容所像是的样子
  12.3  将意识内容解析为它的组成部分
  12.4  意识及其内容是什么更大整体的部分?
  12.5  知觉被视为一种反身过程
  12.6  意识与虚拟现实
  12.7  反身一元论
13  意识之所做
  13.1  什么需要被解释?
  13.2  心智状态如何影响各类疾病?
  13.3  二元论者和还原论者对意识与脑之间因果交互作用的解释
  13.4  悄然接近意识的相关物
  13.5  悄然接近意识
  13.6  体验的第一人称描述与它们的物理相关物的第三人称描述之间的关系
  13.7  理解意识与脑之间因果交互作用的初始方式
  13.8  我们具有两种互补的知识形式的东西是什么?
  13.9  总结因果悖论
  13.10  如何在三步内解决因果悖论
  13.11  意识之所做
14  反身宇宙中的自我意识
  14.1  反身的宇宙
  14.2  一个对意识“难问题”的不同视角
  14.3  一些警告和古代的联系
  14.4  意识的分布
  14.5  意识局限于复杂的脑吗?
  14.6  青蛙、蠕虫与软体动物
  14.7  意识局限于脑吗?
  14.8  单细胞有机体、真菌和植物
  14.9  物质至关重要吗?
  14.10  如何真正地发现物质无关紧要?
  14.11  泛心理功能主义的问题
  14.12  能在有意识事物与无意识事物之间划出界限吗?
  14.13  意识因果作用的角色
  14.14  在有意识的自由意志是一个错觉这个意义上
  14.15  在有意识的自由意志不是一个错觉这个意义上
  14.16  意识添加了什么?
  14.17  意识与演化
  14.18  反身宇宙中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