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二元论一交互作用论的问题
二元论几乎没有告诉我们关于意识的本质
在二元论中,关于意识、心智或灵魂的存在论本质仍然非常神秘。按照笛卡尔的说法,它就是思维实体。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实体”(substance)才是一种“能够思维的实体”呢?由于笛卡尔明确地将思维实体与广延实体(构成物质世界的质料)分离开,他通常被认为是现代纪元的引领者。世界的质料是纯粹机械的,遵循数学描述的规律。这些能被经验实证的研究发现,因此,它们处在自然科学领域。而意识、心智或灵魂是非物质的,不能对之进行经验实证的研究。因此,它只属于神学和形而上学领域。在17世纪,这种职责上的分离有助于科学的解放,确保对物质的研究不受教会的干预。
然而,将宇宙割裂为两种根本不同实体所付出的代价,是它妨碍了对意识和心智进行任何经验实证的研究。300年后,这种分离似乎比它的文化价值还要持久。埃克尔斯极为重视当今科学未能解释意识这一事实(见前文)。鉴于对意识的科学研究历来受到科学家和神学家们的排斥,这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同样的限制并不适用于未来科学。鉴于科学在解释一度被视为超自然解释的神秘事物(生命起源、人类演化)上的成功,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现在相信对意识和心智的自然解释是可能的。意识并不等同于心智或灵魂
经典二元论一交互作用论者的立场,并不容易转译为对于意识、心智或灵魂的当代理解。如前所述,柏拉图、笛卡尔和埃克尔斯没有对“意识”、“心智”和“灵魂”的术语念作出明确区分。但是,在现代语境中,这些术语具有不同的含义。“意识”很难加以定义。然而,正如第1章指出的,人们可以用实例证示(ostcnsive)的方式来定义它,即通过对比意识出现与缺席的情形,例如,对比人们意识到某物的情形与人们没有意识到该物的情形。也就是说,意识可以部分地根据现象内容出现或缺席来定义。相比之下,“心智”是指有相关的意识内容或没有相关的意识内容的心理过程。例如,存在相当多的“认知无意识”(cognitiveunconscious)的证据。传统上,“灵魂”是指人的同一性的某个本质方面,它在人的身体死亡后依然存在。
这么说吧,意识、心智与灵魂之间的区分应该是明显的。例如,很显然,人们能够研究(对某刺激的)意识出现或缺席时的条件;或者,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心智的操作(推理、使用语言等),而不考虑人们是否相信灵魂的永生。思想没有例证有意识体验的全部
历史上,二元论一直将意识、心智或灵魂与推理能力联系起来。对于笛卡尔而言,意识体验最好例证就是思想(thought)。思想确实具有有意识的显现,例如,言语思想能以音位意象(phorlemicimagery)或“内部言语”(innetspeech)的形式被体验。然而,种类思想的这些现象属性并没有例证出有意识体验的全部。例如,当你阅读这个句子时,你对页面上的打印物有一个视觉体验,它附着在一本书上,而这本书延展在一个三维现象空间。这种视觉的现象世界所具有的属性(或“感受质”)似乎与言语思想迥异。要想理解意识,人们需要去发现它的现象学如何与脑内过程、外部世界等联系的。反之,如果我们仅仅从对它的现象学的不精确的(部分的)描述出发,我们就不可能达到一个确切的理解。现在我要简要地提一下它。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将表明一种更精确的现象学如何导致一个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因果作用问题
二元论一交互作用论认为日常体验的证据强有力地支持意识与脑之间的因果交互作用。埃克尔斯也问道,“如果意识什么也做不了,它又如何能一直演化?”然而,交互作用发生的机制还远不清楚。正如休谟(Hume,1739)、摩尔(Moore,1910)以及罗素(Russe11,1948)所指出的那样,实体与事件之间在显象(appearance)上的差别,本身并不能排除它们因果交互作用的可能性——磁场与电流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是证明。可是,如果意识或心智真的是非物质的和“似灵魂的”,那么在它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差别似乎要比包含在物理能量与事件之间的任何差别更根本。“广延”的东西如何与能“思维”(think)的东西发生交互作用?人们所体验到的愿望(wishes)或欲望(desire)如何影响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电化学又如何引起主观体验?因此,当斯宾诺莎(Spinoza,1677)和莱布尼兹(Leiniz,1686)判定思维实体(rPscogits)与广延实体(rgsectensa)之间的因果交互作用实际上难以想象时,这也就不足为奇了(见专栏2.2)。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