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认知系统性的研究:基于分布式认知的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3225
  • 作      者:
    于小涵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于小涵,女,祖籍山东,1978年生于甘肃兰州。200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起任教于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文化产业管理。近年来,先后在《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译有《荒野中的认知》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传统认知主义不自觉地以为,发生在头脑中的认知过程对整个认知任务的认知实现是充分的,认知活动可以还原为可计算的物理符号间的作用关系,因此人脑就等同于一个内在的符号化的计算和处理系统。然而,在传统认知主义视角下的认知模拟与研究却遇到了重重困难。传统认知主义对认知的理解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视为个体大脑内部的活动,如学习、推理、记忆、感知等,与外部环境无涉。而人工智能对人脑模仿的失败引发的新启示是,认知任务的实现并不能囿于个体颅内边界之内,必须依赖更广泛的系统条件,这使得系统性成为认知研究的一个基本维度。
  当前认知科学研究的哲学反思的主要进路有情境认知、具身认知、延伸心灵假说和分布式认知,这些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认知的系统性。
展开
精彩书摘
  克拉克关于延伸认知假说(HEC)的论点因此不是一个耦合结构的论点。尽管克拉克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但是对等原则本身并不支持延伸认知假说,因为它没有讨论允许世界功能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可以被称为认知的过程的必要条件,它也没有讨论这些条件是否被执行。修补这个鸿沟的方式是一个对功能主义的先验的信奉。如果一个过程实现了正确的“功能状态”,而且至少一些外在于器官的客体有助于常识性的功能角色,就可以认为这个过程是认知的。克拉克承认,这一假说起初的观点最好被视为“一个简单的争论的延伸和认可,即关注精神状态的常识性的功能主义,其中普通人类代理已经运用丰富的关于功能性角色的理论区分了各种相似的精神状态”。经的行为并没有幸运的拥有一些内在的属性可以使它们独自来作为心智和智能的系统而行动,而且,大脑中没有单一的、全能的、隐藏的主体可以来进行所有真实的思考。
  第四,“有机体中心”的后退。亚当斯等人还指出,当克拉克致力于提出一条激进的进路时,他却在事实上再次向非常传统的观点回归了。克拉克在一处尾注中写道:“在拒绝了将人类认知过程视为以有机体为界(Organism bound)的想像之后,我们应该不会感到被迫的去否认以有机体为中心(Organism centered)了。实际上,主要是生物的有机体,特别是神经组织,编织和维护着附加结构的网络,才形成能完成自身认知的部分机制。是生物的人类有机体编制、选择或者维护着认知脚手架的网络,参与了其自身的思考和推理的延伸机制。这样,个体认知就是有机体为中心的,即使它不是以有机体为界的。”
  这个有机体中心认知的假说(Hypothesis of Organism—Centered Cognition)意味着有机体、特别是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是认知的核心和最积极的要素。这样,我们可以隔离并研究位于认知中心的核心的生物成分。但这难道不是一种后退吗?克拉克承认有些认知过程是完全的内部的,它们所牵涉的模拟循环都位于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没有理由用延伸来否认一些常见的大脑活动,如做梦、计划、沉思。但他的论断探索的是那些不以这种内在的方式开展的认知活动,以及人们的大脑如何避免这种与环境的分离。然而,当克拉克主张我们的认知活动也有一些是完全发生在大脑中时,看上去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不肯放手他希望拒绝的以大脑为界的模型(brainbound model)。
  三认知代理
  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上述争论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在考察认知的准则、功能、机制之前,没有回答什么是认知代理(Agent)的问题。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体心智,还是在延伸心灵的视野下包括外部认知工具的认知共同体?
  卡林·诺尔—塞蒂纳(Karin D.Knorr-Cetina)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长期在位于瑞法边境的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进行实验室研究,并结合同期开展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将这两大前沿科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科学领域所展示的不同的认知文化,把自然与社会通过实验室联系起来。塞蒂纳认为,高能粒子物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相比,虽然同是在实验室展开的科学研究,但是由于学科的差异,使二者在研究方法、团队合作、竞争、规模、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大相径庭。
  ……
展开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从传统认知主义到外在主义
第一节 传统认知主义
第二节 外在主义
第三节 新的转向

第三章 认知系统的前期研究
第一节 情境认知
第二节 具身认知
第三节 延伸心灵
一 积极的外在主义
二 “常识性”观点
三 认知代理
四 是心智延伸还是认知分布?

第四章 来自荒野的认知
第一节 从延伸到分布
第二节 荒野中的认知
第三节 走在边缘的认知人类学
第四节 分布式认知的历史来源
一 文化历史视角
二 联结主义

第五章 分布式认知系统
第一节 表征与计算
一 外部表征与心智表征
二 表征是必要的吗
三 分布式表征与计算
四 表征的量化研究
第二节 工具如何认知
第三节 动力系统一交互作用
一 交互作用
二 动力系统
第四节 文化是剩余物还是过程
第五节 几种认知进路的比较

第六章 认知结构与社会结构
第一节 认知结构
第二节 社会结构
第三节 整合与还原——在分布式认知这里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