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郡县制:架构两千年大一统格局
分封?不分封?一场来自朝堂上的争鸣
秦始皇一统江山后,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面对一个偌大的地理空间,如何使其统一得到延续?
每个皇朝在诞生之初,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这一方面是政治治理制度的问题,同时也是打下江山后,皇帝和功臣们“排排坐,分果果”的问题。
丞相绾等人建言:现在诸侯都灭亡了,像燕、齐、楚这些国家,地处偏远,不如让诸皇子在这些地方封疆为王,藩屏中央,请陛下恩准。
秦始皇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让群臣廷议。廷议,恐怕就是当时最民主的一种形式了,群臣在廷议时,有了直接参政议政的机会,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有了表达权。当然,表达需要讲艺术,弄不好杀头也是可能的。但秦始皇除了在迁母亲回咸阳的事情上杀过谏臣,信史上并未有在朝堂上杀人的其他记载。正因为廷议在皇帝说了算的制度下难能可贵,大臣们便很珍惜这样的权力和机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朝堂上的不同意见自然在所难免。可在封王这件事上,朝堂上似乎有一边倒的看法,都倾向于王绾等人的意见。
出现这种局面并不奇怪,试想想:尽管明里说是分封王子,但分封制历来是既以亲亲原则封王公贵族,也以功赏原则大封功臣的。如今,一帮文武大员替秦始皇打下了江山,自然难免盘算着如何分享胜利果实。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分封就不仅仅是一种治理方式,同时还是一种利益分配方式。即便抛开群臣潜意识中的私心不谈,分封与否,秦始皇面对的争议决不是最后一次,在后来的历史中还反复出现,甚至成为研究治乱之道一个绕不开的难题。
从群臣倾向性高度一致的情形来看,在当时对于分封的折中主义思想似很普遍。在王绾们看来,以朝廷为中心,核心区域实行郡县制,边远地区实行分封制,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以一种过渡的方式慢慢走向单纯的郡县制,不失为一种现实主义的做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