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对“力”与“役”的分别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往往实际上指的是同一对象,仅在于所注目的侧重点不同,才变成了两种称谓。“力”是强调了所指对象是以体力做事的劳动者,“役”则强调这类劳动者是被人役使的,所以有时二者连称。如《南齐书》卷四十《晋安王子懋传》称:“南豫新置,力役寡少,加子懋领宣城太守。”很明显,这里“力役”一词并非作徭役的名称,而是劳动者的称谓,句子的意思是南豫州属下能被刺史役使的兵、吏等劳动力太少,所以让萧子懋再兼宣城太守的职务(以加领那边的劳力)。“力役”这一称谓确是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劳动者的最主要特征。那么当时劳动者称谓上“力”与“役”的特点为什么会这样显著呢?
第一,魏晋南北朝时豪强大族势力的增强,使愈来愈多的国家编户齐民成为他们的依附者,供他们使役,南齐虞玩之所说的“弥山满海,皆是私役”;何元之说梁时“太半之人并为部曲”,均是指这种情况。在这样依附关系突出的社会里,少数人役使别人,多数人被人役使,“役”成了构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纽带。另一方面,封建朝廷为了加强对人民的剥削,把一部分人的徭役从分番转为终身,这是以士家制这样终身兵役制为其开端的,后来一部分吏也变成终身的了,当徭役从临时变为终身时,“役”就成了服役者的一种称谓了。而这种终身服徭役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是显著的存在的,因此“役”的称呼也就不可避免地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