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0825
  • 作      者:
    赵友林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赵友林,(1970-  ),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1995年起住聊城大学文学院古籍所工作至今,曾先后讲授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史等主干课程。主要研究经学文献,主攻三传,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曾参加王世舜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系年》、《先秦要籍词典》的撰写工作,参加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儒藏》工程部分内容的点校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以《春秋》三传及其注疏为文本研究对象,通过穷尽式的材料分析,横向考察了传、注、疏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纵向考察了书法义例在传、注、疏中的层累发展。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分析了三传及其注疏在阐发书法义例时所运用的小同的说解逻辑。同时,阐明了传、注、疏所阐发的书法义例对后世《春秋》学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从三传及其注疏的具体阐释看,我认为“属辞比事”作为一种探求书法的方式,它首先是一种比较的方法。利用“属辞比事”这种方法,经过前后比较,以明《春秋》书法之异,这是强调书法的特殊性。如文公七年:“晋先蔑奔秦。”《谷梁》:“不言出,在外也。辍战而奔秦,以是为逃军也。”《谷梁》认为这里不记作“出奔”是书法所在,因为同样是出奔,其他出奔者多言“出奔”,先蔑出奔却不书“出”,这必定蕴含有孔子之义,故《谷梁》解释说,这里不书“出”,是因为先蔑当时在国外,并逃离军队,跑到秦国。
  其次,利用“属辞比事”这种方法,经过前后比较,以明书法上的共同性,这又是一种归纳法,即经过比较同类事件,加以归纳推衍,揭示其普遍性。如隐公二年:“冬,十月,伯姬归于纪。”何休注:“内女归例月。”徐彦:“即此文冬十月、隐七年‘三月,叔姬归于纪’、成九年‘二月,伯姬归于宋’之属是也。”依徐彦的解释,“内女归例月”这一例,实际上是何休对隐公二年、隐公七年和成公九年等经文,经过前后比较、归纳而得出的,即《春秋》对鲁女出嫁之事,一般都记其月份,因此,何休推衍说,鲁女出嫁,《春秋》都记月份。
  (四)阐发《春秋》大义的“语义场”
  语义场本是语言学上的一个概念,它对于词义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义系统中,有一个基本的语义单位,即“义位”(相当于义项)。不同的义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有一定关联的义位,聚合成一个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语义系统,这个语义系统就是语义场。如“说、道、讲、唠、聊、唠叨”这几个义位,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说”的语义场。
展开
目录

序二
绪论
一、《春秋》三传及其注疏
二、书法、义例等概念的分析与说明
三、研究缘起
四、文献综述
五、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三传书法义例的构建
第一节 《公羊》书法义例的构建
一、《公羊》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公羊》对书法义例的构建
三、《公羊》的书法义例与《公羊》经义
第二节 《谷梁》书法义例的构建
一、《谷梁》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谷梁》对书法义例的构建
三、《谷梁》的书法义例与《谷梁》经义
第三节 《左传》书法义例的构建
一、《左传》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左传》对书法义例的构建
三、《左传》的书法义例与《左传》经义

第二章 三传之“注”对书法义例的弥缝与深化
第一节 何休对书法义例的弥缝与深化
一、何休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何休对书法义例的弥缝与改造
三、何休对书法义例的修补和拓展
四、何体对经义的阐发
第二节 范宁对书法义例的弥缝与深化
一、范宁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范宁对书法义例的弥缝
三、范宁对书法义例的修补与拓展
四、范宁对经义的阐发
第三节 杜预对书法义例的弥缝与深化
一、杜预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杜预对书法义例的改造与弥缝
三、杜预对书法义例的修补与拓展
四、杜预对经义的阐发

第三章 书法义例的层累效应及注疏对书法义例的调整
第一节 三传之“疏”与书法义例的层累效应
一、三传之“疏”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三传之“疏”与书法义例的层累效应
第二节 三传“注疏”对书法义例的调整
一、 三传“注疏”的相互批驳
二、三传“注疏”的相互吸收
三、三传“注疏”对书法义例的反思

第四章 《春秋》三传及注疏阐发书法义例的逻辑方法考察
第一节 《春秋》三传阐发书法义例的逻辑方法考察
一、三传阐发书法义例的逻辑方法
二、三传书法义例的逻辑形式
三、三传阐发书法义例的内在逻辑矛盾
第二节 三传注疏阐发书法义例的逻辑方法考察
一、三传注疏中的属辞比事
二、三传注疏阐发书法义例的逻辑方法分析

第五章 三传及注疏之书法义例对后世《春秋》学的影响
第一节 后世《春秋》学者对书法义例的反思
一、疑经与书法义例的重新探求——唐代学者对书法义例的认识
二、书法与史法的并存与对立——宋代学者对书法义例的认识
三、书法与史法的调和——元明学者对书法义例的认识
四、清代学者对书法义例的认识
第二节 《春秋》学者对属辞比事的再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