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朗润学史丛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74109
  • 作      者:
    邓小南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邓小雨,1950年6月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唐宋妇女吏、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主要学术成果包括《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等专著;主编《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唐宋女性与社会》;于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朗润学史丛稿》收录了邓小南教授史学论文一一十三篇、回忆文章一篇。文章涉及政治史、制度史、社会史、史料考辨、理论思考等诸多方面,反映了作者三十年来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轨迹与心得。因为作者歆慕学人治史的朗润气息,且长期生活、工作于北京大学朗润园,故名《朗澜学史丛稿》。
展开
精彩书摘
  职事官体系与使职体系交叉,带职事官而理差遣事任,出则任差遣,归则复本任,这种办法的普遍行用,很容易造成官员管理中的混乱与不便。诸如带本官者与其“本曹”的关系,以及是否应按“在朝叙职、人省叙官”的原则排列次第等敏感问题,自唐至宋争论不休①。
  中晚唐时期,既是以种种权宜措置破坏原有官制的过程,又是尝试对设官分职之制进行整理,力求建立能够相对稳定运转的官僚机制的过程。
  这一阶段中,职事官队伍已经改变了性质,而差遣体制尚未发育成熟。反映在任官制度中,实际上出现了“双轨制”的局面:一方面,“官”有员额有品秩,却不一定有事权;另一方面,拥有事权的差遣“职”,却由于本属权宜设置,任命不经有司,既无品秩又无员额。
  这种状况引起了士大夫们广泛的关注和议论。当时整理任官制度的努力,归结起来,是希望恢复(而非另建一套)以职事官为中心,把官称、员阙、品秩、事任联系在一起的设官分职方式。
  早在武后时期,李峤为吏部尚书,许员外官厘务,“至与正官争事相殴”,于是用“停员外官厘务”②的办法,把他们与正员官加以区别,维护了职事官的正常工作秩序。中宗、韦后时期过后,宋璟、姚元之主持铨选,一改逆用数年员阙以迁就选人的做法,以“量阙留人”为方针,尽力保证治事队伍的效能。直到德宗时期,陆贽提出注拟时“计阙集人”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铨选中以职事官“阙”为本位的政策与思路。面对官员总额剧增陡涨的形势,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逐渐把限制冗滥的着眼点转移到直接选授任职的“阙”额方面。于是,不仅有正员官与员外官的区分,又有了“厘务”与不厘务、“视职”与不视职、“占阙”与不占阙的类别③。
展开
目录
自序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
走向再造:试谈十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
试谈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关于“泥马渡康王”
试论北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
试论宋代资序体制的形成及其运作
关于宋代政绩考察中的“实迹”:要求与现实
“访闻”与“体量”:宋廷考察地方的路径举例
掩映之间:宋代尚书内省管窥
六至八世纪的吐鲁番妇女:特别是她们在家庭以外的活动
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以苏州为例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局:兼谈宋代士大夫对于
《周易·家人》的阐发
剪不断,理还乱:有关冯京家世的“拼织”
北宋苏州的士人家族交游圈:以朱长文之交游为核心的考察
龚明之与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兼谈南宋昆山士人家族的
交游与沉浮
追求用水秩序的努力:从前近代洪洞的水资源管理看
“民间”与“官方”
司马光《奏弹王安石表》辨伪
熙宁四年铨试法史料的比较与校正
校点本《宋史·余天锡传》补校一则
宋代历史再认识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
点滴思考
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
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再出发”
父亲最后的日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