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远古时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726802
  • 作      者:
    白至德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大家的观点,通俗的阐释,一部精要的中国通史,一部精略的中国史学史。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民族理论工作者。回族,河南开封人,早年就读于中州大学、文治大学和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生。曾为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49年,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代表,并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此后,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并与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主持了《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
    改革开放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创办了史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任所长;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等。国家教育部称他“年高德劭,学识渊博,教书育人,誉满学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赞他“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史学会认为他“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
    他的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史学概论》、《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中国交通史》、《中国通史纲要》、《民族宗教论集》、《回族人物志》、《中国回族史》等,由他总主编的《中国通史》12卷22册全部出版,江泽民总书记亲笔致信祝贺,对《中国通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一定会有益于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
展开
内容介绍
    这里描述了从考古资料探索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状况。上起人类的原始,下与夏商周对接,涉及中国史前考古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对象的方方面面。远古时代主要描述了我们的远古祖先(约180万年前-1万年前)、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1万年-前3500年)、铜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和周边地区(东北、甘青、东南、华南、西南)远古文化的辉煌。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已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他们留下了原始社会的踪迹。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地理条件的复杂性是主要原因之一。
    1.相对独立的环境与走着一条封闭独立的道路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中国的西部、西南、西北分别由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延续不断;北部为蒙古戈壁沙漠,浩然一片;东北为兴安岭和长白山,山脉相连;东边和东南是汪洋大海,其整体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
    在这幅员辽阔的地理大环境内,西部和北部高寒干旱,远古的人类缺少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外界的交往更是困难;中部偏东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远古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佳条件,也就成为我国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这一切也就决定了我国史前文化起源的本土性,以及在世界诸史前文化中的独特性,并决定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走着一条比较封闭而且独立的发展的道路。
    2.多元化的史前文化之起源与不平衡的发展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山脉和河流的走向大多自西而东,这就形成了四个与纬度大致平行的自然区域:
    第一个自然区域为塞北区,大致为我国的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和新疆等地区,均为温带气候,常年平均温度在0°-10℃左右。这里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为草原或荒漠,植物的年生长期一般低于210天。青藏高原虽然纬度很低,但地势非常高,自然条件比较适于农业或牧业的发展,现为主要的牧区或农牧混交区。
    第二个自然区域是华北区,约在长城以南和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北,主要是黄河流域,同样是暖温带气候,常年平均温度约为10°-15℃。年降水量约为400-800毫米,为半干旱地区。植物的年生长期大约在210-270天,现为旱地作物的主要产区。
    第三个自然区域是华中区,约在秦岭一淮河以南和南岭山脉以北,主要是长江流域,均为亚热带气候,常年平均温度约为15°-20℃,年降水量约为800-1500毫米,植物的年生长期大约在270-300天。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现为水稻的主要产区。
    第四个自然区域是华南区,在南岭山脉以南,台湾、福建南部、广东、广西南部、云南南部、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均为热带气候,常年平均温度约为20°-25℃,年降水量约为1500-2000毫米,植物的生长期应该为一年四季,是我国水稻和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区。
    上述四大自然区域内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等,也都不太一样,再细分下去,可为若干个亚区。在这种情况下,就自然地决定了我国多元化的史前文化之起源与不平衡的发展。
展开
目录
前言/1
导论/1
远古时代/1
第一讲 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3
1.相对独立的环境与走着一条封闭独立的道路/4
2.多元化的史前文化之起源与不平衡的发展/4
3.自然地理条件与远古历史的进程/5
第二讲 中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9
1.人类的起源地应在非洲和亚洲/10
2.最早的人类及其文化/10
3.中华民族的起源以及国内外之纷说/14
第三讲 从蓝田人到北京人/17
1.蓝田人,较早时期的代表/18
2.较晚时期的北京人/19
3.我国广泛分布着的直立人/23
第四讲 我们的直系祖先/27
1.“貌似奇特”的奇怪推测/28
2.柳江人和资阳人/30
3.中国人的直系祖先/31
4.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31
第五讲 新石器时代的辉煌创举/33
1.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34
2.新的文化类型/35
3.石器制造场/36
4.出现最早的农业/37
5.相对稳定的历史文化传统/39
6.磁山文化/40
7.裴李岗文化:居址与墓地遗址中的发现/41
8.发现最早的老官台文化/43
9.河姆渡和罗家角与稻作农业/44
第六讲 仰韶、龙山文化与母、父系氏族社会/53
1.仰韶文化所见母系氏族社会/54
2.龙山文化时期的父系氏族社会/57
3.文化的多元起源与多区域不平衡发展/61
第七讲 新石器居民迈人了新的历史时期/65
1.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归类/66
2.后冈一期文化与大汶口早期文化/68
3.大溪文化/70
4.马家浜文化/70
第八讲 冶炼术的出现,人类进入铜石并用时代/75
1.概观铜石并用时代/76
2.铜石并用时代之早期/77
3.铜石并用时代之晚期/80
第九讲 远古人类建筑的伟大创举/85
1.“新石器”的村落与房屋/86
2.“铜石并用”时代的分间式房屋/88
3.河南淅川下王岗的长屋/90
4.甘肃秦安大地湾的“殿堂”和“教堂”/91
5.中心部落与中心聚落/92
6.建筑技术的提高与结构的进化/94
7.城堡的发现和水井的发明/95
第十讲 陶器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99
1.彩陶——世界文化的珍品/100
2.持续近千年的技术革新/105
3.陶轮技术的快速发展/107
第十一讲 样样精彩的戴、穿、用、喝/111
1.“装饰”之妙出/112
2.玉器之精良/114
3.纺织之技高/119
4.漆器之珍贵/121
5.酿酒之兴起/12l
第十二讲 “半坡”人口与健康的珍稀材料/125
1.墓地死者的调研/126
2.半数以上的妇女15-30岁死亡/128
第十三讲 占卜,在神与人之间悠荡/131
1.宗教早已发生/132
2.瑶山良渚文化祭坛/132
3.沟通神与人的法器:卜骨与玉琮/134
4.巫师类似首领/135
第十四讲 墓葬反映出的社会和文明进程/139
1.山顶洞下洞/141
2.仰韶瓮棺葬/14l
3.大汶口墓葬/145
4.花厅的殉葬:人殉出现/149
5.贫富之分化/151
6.英雄剥头皮/155
7.图画文字与刻划记号/156
第十五讲 远古时代的传说/161
1.最早的记录/165
2.不朽的传颂/167
3.黄帝集团/171
4.炎帝集团/174
5.太昊与少昊/176
6.三苗集团/178
7.部落集团的战争/178
8.各部落集团的融合与分化/182
第十六讲 云南西藏的史前遗存/185
1.西南边疆的新石器文化/186
2.世界屋脊的珍稀遗存/192
3.西藏东部的卡若村/196
第十七讲 东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203
1.农业对于兴隆洼尚不重要/204
2.裸妇、神偶与宗教/208
3.先民集团过着渔猎生活/227
第十八讲 甘青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存/231
1.起源与谱系/232
2.择地而葬的尊崇人物/234
3.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237
4.活跃着的齐家文化/242
第十九讲 百越先祖的海洋文化/249
1.珠江三角洲的大型采石场/251
2.工具和武器几乎都是石器/259
3.台湾长滨的八仙洞/262
4.独一无二的无箅陶窑/263
5.稻谷的发现填补了台湾农业史的一段空白/265
6.江西的樊城堆文化/268
第二十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曙光/27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