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康德尊严学说及其现实启迪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1268
  • 作      者:
    刘睿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睿,女,1975年生,湖北大悟人,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为西方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学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加省部级项目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丛书:康德尊严学说及其现实启迪》梳理和分析了康德尊严学说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背景,着重通过探讨康德的尊严概念、尊严根据、尊严主体、尊严原则来阐明康德尊严学说的基础理论,通过探讨康德的德性尊严观和法权尊严观来阐明康德关于捍卫人的尊严的路径思考,最后指出了康德尊严学说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启迪。
展开
精彩书摘
  科技的发展不仅引起社会领域的深刻变化,也深深影响了人们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新的世界观,特别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新认识开始形成。在整个中世纪,虽然人们普遍持有人优越于自然万物的信念,但这种优越感主要表现在与上帝更为亲密的关系之中,也即分享更多的爱或神性之中。人们关心的是来世灵魂的得救与幸福,摒弃世俗的幸福生活,神而非在自然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中心,神学高于其他所有学科。伊甸园的智慧之果仅意味着“知善恶”,所以神学就其实质是对善恶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即一种伦理学研究。虽然后来出现了以罗吉尔·培根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将神学与哲学分开,提出了要重视实验研究,但这不是社会的主流认识。可以说在整个中世纪,人们并没有将自然作为人改造的对象,后者是近代所形成的观念。圣经中所赋予“人是自然的监管者”,“监管者”(regulator)并非“主人”(Owner),这个词语在较弱的意义上表示着人可以以自然所提供的食物与环境作为维持自己的生存的手段,但更主要的意义是表示人在宇宙中高于自然万物的地位,或者说是得到上帝更多眷顾的象征。进入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人超越自然万物的创造性.并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不再只是被当作监管的对象,而是日益被当作改造与征服的对象,人类中心主义的两大信条,即“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是人的原料仓库”逐步获得清晰而完整的表达。人改造、征服自然所依靠的手段就是知识,但不再是知善恶的知识,而是自然科学知识或能造福于人的知识,弗兰西斯·培根所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也由此而来。与此紧密相关,哲学从本体论、神学转向认识论,探讨人的认识能力、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界限、认识的基本方法、认识的检验标准等成为无数精敏的头脑开始思考的问题。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区分的视阈来看,亚里士多德实践理性中所蕴含的工具理性含义逐渐被强化,而由苏格拉底提出的对善的人生目的进行规定的价值理性则相对衰落。这一趋势显然被康德关注到,如何扭转这一趋势,也即恢复价值理性的权威,成为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旨归。
  ……
展开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二 尊严概念与尊严观的基本范式简述
三 康德尊严学说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基本结构与主要观点

第一章 康德尊严学说的理论渊源与形成背景
第一节 理论渊源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理性尊严观
二 中世纪基督教的神性尊严观
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尊严观
四 近代政治哲学的权利尊严观
第二节 形成背景
一 时代背景
二 伦理学领域中的新动态

第二章 康德尊严学说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尊严概念
一 尊严概念的适用对象
二 尊严概念的基本内涵
三 康德尊严概念的常见误解
第二节 尊严的根据
一 理性存在者相对于自然万物的崇高性的根据
二 理性存在者的绝对价值论证
三 常见的质疑与批判
第三节 尊严主体
一 康德界定尊严主体的视角分析
二 作为尊严主体的道德与人性的基本含义
第四节 尊严原则
一 人性公式所包含的重要概念的把握
二 人性公式的规范性要求
三 人性公式的意义

第三章 康德关于捍卫人的尊严的路径探讨
第一节 权利尊严观
一 法权及其尊严的根据
二 捍卫法权尊严的路径探讨
第二节 德性尊严观
一 德性与德性论的至上原则
二 捍卫自身人格中人性尊严的德性义务分析
三 捍卫他者人格中人性尊严的德性义务分析

第四章 康德尊严学说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启迪
第一节 尊严与和谐的互动关系分析
一 尊严的保障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
二 尊严的诉求与社会冲突的内在联系
三 尊严观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引领作用
第二节 康德论尊严与和谐
一 等级尊严观及其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二 目的王国的和谐取向
第三节 康德尊严学说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启迪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