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桑楚》是庄子杂篇里面很重要的一篇,在道家祖师的著作中,在道藏里,专门有一篇叫《庚桑子》的书,单独成册。当然,这本书未必是先秦留下来的,说不准是晋代的道士搞出来的,但它也属于道家思想。
庚桑楚,是老子的徒弟,比庄子的辈分高,起码要高一辈或两辈。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这个“役”是服役,在先秦诸侯国,或先秦之后的各个朝代,老百姓都要给君主或官府服役。“役”分为兵役和劳役两种,这是对公的“役”。另外还有对私的“役”,师父与徒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后者也会给前者做一些奴仆们所做的活,当然他们是徒弟或学生而并非奴仆。成都的郭老师在火龙山庄就是这么带徒弟的,学生们吃住在一起,学习劳动也在一起。包括暨南大学张博士这样的“高级学生”在那里,一样也是早上六点起来做卫生、扫地。明辉兄到火龙山庄去过多次,也是知道这个情况的,当然,你是病人不是学生,所以优待你,没让你扫地。
古代的学生要跟从老师学习,都是要“服役”的,包括孔夫子的学生。孔夫子外地的学生,大多住在他家里,而不是住在宾馆里面。学生也要帮着孔夫子家里做些杂活,主事的学生,比如管账的等等,孔夫子还要给他们发俸禄、开工资。古代的学生,跟着老师都像仆人一般。学木匠的跟着师父,除了木工活,家务都要做;学医的要跟着老师去采药、制药,什么杂活都要干,洗衣、做饭,亲如一家。只有在这么一种长期浸泡的生活中,无隔障地向师父学习技艺,特别是“学道”,才能得其门而入。
中国的“道”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求得到的啊!中国的“学道”,不是简单地学点知识文化,而是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老师的语默动静中,在行住坐卧、接人待物、处理各种事务中,去感受老师在道上的功夫,进而感受大道的方方面面,从而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得以提升,更凝聚为对道的完整体验。
如今很多学佛的人,都想要拜个老师,想要亲近善知识。现在想拜个明眼的老师是不容易的,你有时间,想要去亲近老师,但老师大多没时间。现在还有哪位老和尚,能让你24小时都“泡”在他身边呢?但是古代不一样。在古代,师父与徒弟一天24小时《庚桑楚》是庄子杂篇里面很重要的一篇,在道家祖师的著作中,在道藏里,专门有一篇叫《庚桑子》的书,单独成册。当然,这本书未必是先秦留下来的,说不准是晋代的道士搞出来的,但它也属于道家思想。
庚桑楚,是老子的徒弟,比庄子的辈分高,起码要高一辈或两辈。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这个“役”是服役,在先秦诸侯国,或先秦之后的各个朝代,老百姓都要给君主或官府服役。“役”分为兵役和劳役两种,这是对公的“役”。另外还有对私的“役”,师父与徒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后者也会给前者做一些奴仆们所做的活,当然他们是徒弟或学生而并非奴仆。成都的郭老师在火龙山庄就是这么带徒弟的,学生们吃住在一起,学习劳动也在一起。包括暨南大学张博士这样的“高级学生”在那里,一样也是早上六点起来做卫生、扫地。明辉兄到火龙山庄去过多次,也是知道这个情况的,当然,你是病人不是学生,所以优待你,没让你扫地。
古代的学生要跟从老师学习,都是要“服役”的,包括孔夫子的学生。孔夫子外地的学生,大多住在他家里,而不是住在宾馆里面。学生也要帮着孔夫子家里做些杂活,主事的学生,比如管账的等等,孔夫子还要给他们发俸禄、开工资。古代的学生,跟着老师都像仆人一般。学木匠的跟着师父,除了木工活,家务都要做;学医的要跟着老师去采药、制药,什么杂活都要干,洗衣、做饭,亲如一家。只有在这么一种长期浸泡的生活中,无隔障地向师父学习技艺,特别是“学道”,才能得其门而入。
中国的“道”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求得到的啊!中国的“学道”,不是简单地学点知识文化,而是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老师的语默动静中,在行住坐卧、接人待物、处理各种事务中,去感受老师在道上的功夫,进而感受大道的方方面面,从而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得以提升,更凝聚为对道的完整体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