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王阳明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12965
  • 作      者:
    蔡仁厚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阐释“四句教”“致良知”“心即理”的基本义旨
  勾勒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解析王阳明人格与风格
  介述日本阳明学之特色及代表人物

更多精品图书请点击以下链接:

九州出版社精品图书

展开
作者简介
    蔡仁厚,1930年生于江西雩都,现居台湾台中市。从游当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之门逾四十年。历任台湾各大学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台湾中国哲学会理事、常务监事,北京国际儒联理事、顾问等。曾入选美国传记学会《世界五百名人录》。现任台湾东海大学荣誉教授。著有《孔孟苟哲学》、《孔门弟子志行考述》、《墨家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宋明理学》(北宋篇、南宋篇)、《王阳明哲学》、《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学的常与变》、《中国哲学反省与新生》、《熊十力年表》、《牟宗三学思年谱》、《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学的反省与开展》等30余部以及论文逾百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四句教”“致良知”“心即理”是王阳明哲学的中心思想,这些思想是如何发展而来?具有怎样的人生意义?明代中叶以后,王学何以成为历史上最显赫的学派之一,甚至传至日本?在《王阳明哲学》作者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论述下,这些疑问终能得到解答。
展开
精彩书摘
  阳明的人格与风格之 以讲学从事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是近代名词,古人只说讲学论道。但宋明儒的讲学,实质上即是一种启迪多士以开发文化新生命的思想运动,而这亦正是孔孟传统。
  王阳明的时代,正当西方文艺复兴a?,是现代欧洲觉醒的时期。而在中国,则明朝的绝对王权反常的严酷。明太祖起自微贱,畏忌读书人,胡惟庸案之后,残刻益甚。他废宰相制度,改大臣立答为跪对,并发明廷杖,设立锦衣卫,至成祖更以宦官主持东西厂。明代名臣很少有不受廷杖的,阳明亦不例外。太祖又发明八股,提倡程朱之学。成祖更敕修四书五经大全。宪宗成化年间,八股又限于四书。天下英雄虽已入彀,但士大夫之无知与无耻亦因此而不堪问,结果只造成“一夫为刚,万夫为柔”之局面。其中不甘以八股自阉的,不是逃于秦汉盛唐之诗文,便是从事于宋儒之理学。但明初之理学亦只是拾程朱之余唾,并不能承接程朱之真精神,所以亦奄奄无生气 。才智较高的如陈白沙,则不求闻达,而别求其“吾与点也”之乐。在这沉闷凝固的空气中,阳明的良知之说,真是如雷鸣、如闪电、如甘霖,故能震动一世,而风行天下。
  阳明不信二氏,亦不满朱子,以为两者皆“析心与理而为二” ,与圣人之学不同。他奇怪当世学者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乃大声疾呼:
  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学贵得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于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传习录》中,〈答罗整庵少宰书〉)
  关于阳明成学的过程以及在各阶段讲学的宗旨,已见第一章,而阳明之学说与事功亦已见以上各章所述。这里只就他讲学的用心再作说明。
  钱绪山在《传习录》中卷之前有一段弁语,说到阳明“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惟恐吾人不闻斯道,流于功利机智,以日堕于夷狄禽兽而不觉。其一体同物之心,譊譊终身,至于毙而后已。此孔孟以来贤圣苦心,虽门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是情也,莫详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此书有云: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涂毒,孰非疾病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皆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揜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阴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与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仆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有以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呜呼,是奚足恤哉!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
  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为己任;顾其心已稍知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顾,将求其有助于我者,相与讲去其病耳。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济之于大同;则仆之狂病固将脱然以愈,而终免于丧心之患矣,岂不快哉。
  阳明此书论良知之学不明之弊,最为慨深痛切:(一)用私智则不公,故阿比以相倾轧。(二)外假仁义之名,以行私利之实。(三) 诡谲其辞以阿顺世俗。(四)矫饰其行以干求时誉。(五)掩取他人之善以为自己之长。(六)攻讦他人之私以为自己之直。(七)以逞忿相胜为徇义。(八)以阴险倾轧为疾恶。(九)妒贤忌能而自以为公是非。(十)恣情纵欲而自以为同好恶。(十一)骨肉之亲而犹分你我、斗胜负。(十二)于天下民物,不能视为一体而休戚相共。总之,人欲炽张,天理澌灭,社会没有真人品、真学术,亦因而没有真是非、真功业。天下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都是由于良知之学不明,而思想封闭、人心僵化之故。
  良知不是别的,它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点灵根,就是“联属家国天下而为一体”的一体之仁。“念斯民之陷溺,为之戚然痛心”,而思救之于水火,这正是吾心之仁(良知之天理)不容自已的恻隐之情与悲悯之怀。但救天下不能“援之以手”,而必须“援之以道”(孟子语)。致良知就是这个救己救人的道。阳明讲学的用心,即是要团聚豪杰同志之士,共同讲明良知之学,使天下人都能自致其良知,以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与谗妒胜忿之习,以相安相养、成己成物,而进世界于大同。这样讲学,是讲之以身心,是讲的“生命的学问”。因为天下一切价值功业之成就,都必须从“端正心向”“清澈生命”开始。有真人,才能有真事。阳明讲的,正是这大人之学,大丈夫之学;是要人自知“个个心中有仲尼”(阳明《咏良知》诗句),以奋其自尊自信之心,而来堂堂地做个人。而其终极的目标,则正如张横渠所说,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寥寥数语,的是王道之大端,而亦是思想运动与人类理想之正鹄。
  阳明痛斥当时训诂、记诵、词章、名利之恶习与士大夫之奸私无耻,而思以精诚恻怛之仁的觉醒而移易之;在政治上,他为平民立言,而反抗专制;此皆表示他讲学的时代意义,亦有文化意识与客观意识。王学之风行天下,亦正表示人心之不死与文化心灵之活跃。但流于泰州学派,则义理规范既有不足,而文化意识与客观意识亦未彰显。泰州派下,多主乐、主自然、主活泼,洒脱自在,冲破格套,此非豪杰之士不能,亦有大浪漫性含于其中。而且“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有侠气、有血性、有性情、有家国天下之情,这本可以见诸行动,发为事业;而终于不能者,实由客观理想与客观精神不具备之故。而后有东林之起,然亦只成贤人君子与官宦小人之直接搏斗,结果是在大激荡中造成人才之摧残与国力之孱弱。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 少年时期的企向
第二节 王学的前三变——异质的转变
第三节 王学的后三变——同质的发展与完成
第二章 阳明学的基本义旨
第一节 良知之天理与感应
第二节 致良知与逆觉体证
第三节 格致诚正与心意知物
第四节 “事”“物”两指与成己成物
第三章 知行合一
第一节 知行合一说的宗旨
第二节 学行合一与知行合一
第三节 致良知中的知行合一
第四章 良知与知识
第一节 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
第二节 良知之坎陷与统摄知识
第三节 良知坎陷后之重现与圆成
第五章 良知与中和寂感
第一节 求未发之中与观未发气象
第二节 致中和与慎独
第三节 良知之体用与中和寂感
第六章 工夫指点的意义
第一节 克己与为己之心
第二节 静坐与光景
第三节 居敬、穷理、尽性
第四节 集义、致良知
第七章 四句教与天泉证道
第一节 天泉桥上一夕话
第二节 四句教释义
第三节 “四有”与“四无”之会通
第八章 心即理的义蕴与境界
第一节 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义蕴
第二节 良知现成、何思何虑
第三节 终日亁亁、对越在天
第九章 阳明的亲民哲学及其事功
第一节 与万物为一体
第二节 明明德以亲民
第三节 亲民哲学的实践:建立事功
第十章 阳明的人格与风格
第一节 以讲学从事思想运动
第二节 狂者胸次
第三节 敬畏与洒落
第四节 诗境:寂乐交融
附录一:王阳明学行年表
附录二:日本的阳明学及其特色 
附录三:本书作者著述要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