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过去十年中,中国人的幸福感先升后降,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CCTV2009经济生活大调查”中的有关数据更有意思,值得我们深思。调查表明,尽管高价位的购车计划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但不幸福感的比例也在增加。可以看到,选择购买30万以上汽车的居民的不幸福感比例为19.4%,显著高于选择其他价位汽车的居民;不幸福感比例最低的是选择购买5万至10万价位车的居民。与此类似,消费支出的增加并非总能给居民带来更高的幸福感。选择最高的消费支出(购车价位、旅游支出)的居民的很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最高,但总幸福感的比例并不是最高的。幸福感比例最高的群体选择的是偏中间价位的消费。
对于收入与幸福这种复杂无序的关系,很多人似乎有点失望。其实,仅仅从收入这个变量中准确把握人们的幸福轨迹,本来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国家统计局领导为此专门警告大家,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哲学命题和主观感受,“准确测度是个很大的挑战,对此我们统计界和经济学界要十分清醒”。
的确,金钱绝对买不来幸福,财富也绝对不是衡量幸福的尺度。因为幸福是由快乐和意义构成的,而不是金钱或金钱买来的东西堆积而成的。马克思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这时,金钱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客观地制约着人们的幸福。但一旦越过贫困线,更好的物质条件并不一定会让人们变得更幸福,有更多更复杂的非财富因素影响着主观感觉。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流行病学与人口健康中心在1997年做过一项统计,结果表明,认为生活越来越糟糕的人是认为生活日益改善的人的两倍。鲁特·维恩霍文在欧盟国家进行一系列调查后发现:人们的感觉之所以越来越糟,是因为经济增长导致人们欲望的不断膨胀,奢华生活越来越显得平常无奇,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心理满足感。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解释说,有钱当然有不少好处,但它并不会带给我们多大的幸福感。调查显示,那些年收入数千万美元的美国富人,幸福程度只比他们雇用的办公室职员和蓝领工人多一点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