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谐庄话人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514983
  • 作      者:
    丁心镜著
  • 出 版 社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人生是一个生命的过程,人生如何享受幸福生活?该话题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自己的职业活动、职业道德是教育人,使人进步,使人快乐。《谐庄话人生》三编十二章。第一编“人”说;第二编说“人生”说;第三编;说“幸福”说。每编4章,第一编包括人的差异、人的本质、人性和人情。第二编包括人生、人道、人格、人事。第三编包括人生安全、人生管理、人生规划和人生幸福。
展开
内容介绍
  人学的内容很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幸福的诠释也五彩缤纷。我认为人学上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观点最精彩,论述最准确。《谐庄话人生》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指导下,以生态系统平衡观念和现代心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教学实践和讲学材料为素材,特别是哲学小品文、小故事,系统化汇编成书。全书贯穿一个“积极”线索,倡行积极生活,向上、阳光的生存思想,提出正向情感、积极情绪和坚强意志的修为理念。诚然,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需正确应对,人生需要抗拒的诱惑也很多,但我们坚信人生是美好的。
展开
精彩书摘
  (十)宗教学视阈中的人宗教学是通过宗教现象研究宗教的起源、演化、性质、规律、作用等的人文社会学科。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佛教由距今天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人我国。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讲佛教是宗教,这只是一种通俗的修道权宜方便之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
  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佛教认为人有往世、今生、来世。积福行善在今生,造孽报应在来世。
  2.基督教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在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
  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中文的“基督教”一词有时被用于专指基督新教。基督教义认为:人是有原罪的,现世是在赎罪,作恶是要下地狱的。
  3.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的古莱什部族人穆罕默德(约570-632)所复兴。
  公元7世纪至17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印度德里苏丹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衰落。起初,伊斯兰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伊斯兰教教义认为: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今生)和现世之终结后的彼岸世界(后世)为“两世”。伊斯兰教教义是以相信后世存在为前提,并认为今生和后世有必然联系,提倡“两世兼顾”,以达到“两世吉庆”的目的。
  不同教派的人有不同信仰,人生的态度不相同。
  有现世的作为,有前世的修为,还有来世的积为。关注现世的人,积极人世,创造人生价值;关注往世的人,相信命运安排,逆来顺受;关注来世的人,积德行善,造福他人。
  4.儒释道三教共同架构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由各种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文化形态所构成的历史总体,是一个文化大系统。中国历史上各种形态的宗教正是构成这一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汉代是中国文化整体结构初步确立的时期。此时有两个因素值得重视,其一,儒学经过长期的发展,获得了独尊的地位,传统文化开始形成,以儒为主,广泛吸收道、法、阴阳诸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基础。其二,本土道家的产生,佛教的初传,佛道两教的比附并与儒家经学的相融与冲突,在中国文化结构中形成了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关系,外来宗教相融于本土文化的建构之中,从而在中国文化中拉开三教之间不断冲突与结合的序幕。魏晋时期中国文化结构进一步调整,统一王朝解体,社会转入到分裂割据的动荡年代,纷争不息,思想文化领域内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思想文化结构变换了内容,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儒家失去了独尊的地位,并与老庄道家相结合,形成了适合魏晋时代特征的以老庄为骨架、以孔孟为灵魂的玄学思潮。同时,佛学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其自身独特的个性特征来。因而,魏晋时期儒释道三教关系展现出了更丰富的内容。三教之间争优比胜,在相互冲突斗争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着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一面。并且三教之间的汇合,其趋势也越来越强烈。隋唐以后,佛教进一步发展,建立起了不同的宗派,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道教在帝王的扶持下,一跃而居于三教之首;佛道两教都进入了鼎盛时期,但隋唐以后的思想文化政策是三教并重,儒释道这三种文化形态的融合构成了唐以来中国文化的历史整体。
  在儒释道三教共同架构与维系的中国文化整体中,儒学是主干,佛道是两翼,儒释道三教各具特色的思想信仰与生活理念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因而他们是能够维系中国人的三大精神支柱,并在具体的历史行程中获得客观性的力量。所谓以儒治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还有儒以经世,道以忘世,佛以出世。这样一种文化结构可以满足不同人的精神需要,给人以多种选择,以便在社会变动及人生变故之际能及时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理念,而不至于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中国人正是按照自身的需要以及特定社会背景来选择自己的思想信仰,有的独崇一家,有的儒道兼综,有的出入于老释,有的则三教并重。
  儒家思想是不是一种宗教,对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因为它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多数学者不认为它是宗教。但是,有一个事实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始终占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任何一种外来宗教都未能也不可能取代它的地位,而且往往受到它的影响,甚至被改造。儒家思想有自己的一套天地生成的理论,但它更重视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注重名教纲常的伦理道德。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人”说
第一章 人的个体差异
一、人
二、科学视阈中的人
三、人的个体差异的原因
第二章 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是需要
二、人的本质在于实践
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四、人的本质是理性
五、人的本质是自由
六、人的本质是欲技慧游戏
第三章 人性
一、人,善耶恶耶
二、人,不可自私
三、人,不可嫉妒
四、人,不能贪婪
五、人,不能无义
六、人,不务虚名
七、人性积极进取
第四章 人情
一、世间情网
二、人间情怀
三、爱的感悟

第二编 “人生”说
第五章 人生
一、人的生命过程
二、人生的一次性
三、人生是存在
四、人的生活过程
五、人生是精神存在
六、人生价值
七、人生感悟
第六章 人道
一、天道酬勤
二、人生道德
三、人道主义
第七章 人格
一、品格与尊严
二、性格与命运
三、健康人格
第八章 人事
一、人生智慧
二、人生生涯
三、人际沟通
四、职场智慧
五、养成职业品质

第三编“章福”说
第九章 人生安全
一、人生风险规避
二、人生平安要素
三、能力是人生的保障
第十章 人生管理
一、人生系统管理
二、人生权变管理
三、人生价值管理
四、人生能级管理
五、人生能动管理
六、人生时间管理
七、人生管理策略
第十一章 人生规划
一、认识自我
二、人生目标
三、目标实现策略
第十二章 人生幸福
一、幸福解读
二、幸福观
三、幸福感
四、幸福能力
五、幸福要素理论
六、幸福性质
七、幸福其实很简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