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界现代化历程.东亚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4060853
  • 作      者:
    钱乘旦总主编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将近两个世纪里,东亚各国(地区)期盼通过现代发展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冀与西方发达国家平起平坐,期间经历了反复的模式选择。从学西欧、学德国、学苏俄、学美国……到不知道该再学哪一个;从部分的西方化到全盘西化,又从全盘西化回归民族化,从群起“激进”、竭力鼓吹跟传统“彻底决裂”回到集体“保守”、大张旗鼓地弘扬“优秀传统”;一幕幕历史活剧,情节起伏跌宕,悲喜交加;一代代引领风气的人物,无论成功失败,其经历都可圈可点,可歌可泣。从19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已经跨越两个世纪的东亚变革,在东亚史无前例;东亚或如西人所称“太平洋亚洲”(Pacific Asia)的重新崛起,也引起了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历史在东亚舞台上展现的这一宏大场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值得大书特书一笔,都是值得史家坚持不懈做一些认真深入的探讨工作的。粗略地检索一下有关的中外文献就可知道,多年来这个园地已经积聚了不少辛勤的耕耘者,而且已经有了可观的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东亚现代化的文化背景、东亚区域古典文明的现代命运,从来是东亚现代化模式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最容易引发争论。本书前四章集中讨论和反思与此有关的问题。
  第一章“东化与西化关系新识”分析了既有的两种意见,认为现代化与东化或西化是两个层次不同的概念与问题。东亚现代化的源头来自西方,东亚模式则是现代化在亚洲地区的个性体现。现代化模式的划分标准不一,但各大类模式的诸变项都应包括其文化主体。
  19世纪后期,中国在面对西方挑战而启动现代化运动时形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同时期日本有“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或“和魂洋才”,朝鲜有“东道西器”之说。第二章“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以中国为重心,着重讨论东亚现代化启动的文化选择与历史困境。作者认为:“中体西用”是打破中国传统文化封闭性的起点。它开辟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传统,有利于中国的现代性转变。以“中体西用”为契机,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多样的系统。
  第三章“‘亚洲价值观’与东亚经验再探”以东亚“金融危机”以来围绕“亚洲价值观”的论说为重点,检讨了东亚现代化模式讨论中关于伦理体系/价值观的争论。“亚洲价值观”根植于东亚历史,具有东亚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特征,在解释东亚崛起时强调“亚洲次序”、“家庭伦理”和“集体主义”,以及“好政府”和“强干预”等核心论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把这种价值观宣扬为促进民族认同与自立、社会凝聚与控制、政策制定与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种支撑社会经济、塑造国家形象的伦理体系。结合今日新加坡、马来西亚政治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亚洲价值观”在新马等国热土上还是强劲的官方意识形态。
  第四章“从‘慕华贱夷’到‘脱亚入欧’——日本华夷观念的传承与变异”回顾了古代东亚儒家文化的传播和日本作为华夷秩序边缘地区对华夷观念的吸收与传承,以及日本“非实体性华夷观”的形成。
展开
目录
作者的话
从多层次研究的角度审视东亚现代化模式(代前言)
第一部分 东亚现代化的文化背景与国际环境
第一章“东化”与“西化”关系新识
一 现代化、东化、西化三者是共性与个性关系
二 东亚模式是现代化在亚洲地区的个性体现

第二章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现代化启动的文化选择与历史困境
一 西方与“西力
二 文化“脱胎”过程
三 非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四 过渡时期思想文化的二元性
五 现代化在“两难选择”中不断深入

第三章 “亚洲价值观”与东亚经验再探
一“亚洲价值观”如何看待东亚“奇迹”和“危机”?
二 世界银行对东亚“奇迹”、“危机”与“复苏”的反思
三 阿玛蒂亚·森:“自由发展观”对“亚洲价值观”的批评
四 动力机制与必需条件——透析“东亚经验”之争

第四章 从“慕华贱夷”到“脱亚入欧”——日本华夷观念的传承与变异
一 日本华夷观念之正统性:慕华贱夷
二 日本华夷思想之变异:非实体性的华夷观
三 小结

第五章 东亚现代化的国际政治背景——以冷战与台湾“奇迹”的关系为个案
一 冷战与台湾土地改革
二 美国对台经济援助及其冷战色彩
三 越战对台湾经济的刺激作用有待研究
四 台湾“邀请发展”对中国统一和亚太和平与安全的深远影响

第六章 美日资本与新加坡产业升级
一 外国资本在新加坡的地位和作用
二 美、日资本的不同运作
三 两国资本不同表现的原因
四 结论

第二部分 国家发展战略、政治变革与国家干预
第七章 政治现代化的另一类型——战后东亚地区政治发展
一 建立国民国家的权威主义政治体制
二 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主义政治体制
三 官民协调的精英主义政治体制
四 各国(地区)不同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浪潮

第八章 保守主义与战后日本的国家战略——以吉田路线为主
一 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二吉田路线的形成
三 后吉田时代保守主义的战略演变
四 吉田路线的现实性及其转变原因
五 对保守主义的批评

第九章 菲律宾现代政治变革模式的形成——黎萨尔的政治思想再思考
一 黎萨尔论“暴力革命
二 黎萨尔论“精英化的好改革
三 黎萨尔的政治思想与菲律宾政治变革模式的形成

第十章 中国台湾地区民主化的畸变
一 “台独”误区
二 “宪改”误区
三 地方派系政治和“黑金”政治

第十一章 韩国民主化的进程
一 民主化的启动
二 民主化的发展
三 1987年7月、8月、9月工人大斗争
四 卢泰愚民选军人政权的产生
五 金泳三文人政权
六 韩国民主化的特征

第十二章 住房干预的东亚模式——新加坡、香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途径分析
一 新加坡、香港住房干预模式的同构性
二 两地住房干预模式的成因分析
三 由两地住房干预模式引发的对于东亚模式的新思考

第三部分 经济、社会与区域发展模式
第十三章 从“以农业培养工业”到牺牲农业——对中国台湾和韩国农业与初期工业化关系的比较分析
一 引言
二 中国台湾:以农业培养工业方针的实施及其成果
三 韩国:工业带动还是牺牲农业?
四 影响农业与工业化关系的制度因素分析

第十四章 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农业
一 引言
二 香港和新加坡的城市农业转型
三 日本都市圈的城市农业“转型
四 未来之路

第十五章 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的局限性
一 韩国农村发展的起点不是新村运动
二 新村运动的强制性与不可持续性
三 美化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并不能扭转甚至减缓城市化进程

第十六章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改革
一 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概况
二 新加坡实行教育分流制的社会影响
三 教育分流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四 新加坡教育分流实施的可能性

第十七章 新加坡社区基层组织的变迁
一 民众联络所和人民协会
二 联络所角色的转变
三 公民咨询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
四 组屋计划造就居民委员会
五 基层组织与国家建设
六 结语

第十八章 当代越南经济社会发展途径
一 产品经济发展途径的推行与调整(1975-1990)
二 商品经济发展途径的定位(1991-2000)
三 市场经济发展途径的确立(2001年以来)

第十九章 探索东亚区域合作的新模式——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一 两极格局下的中国与东盟关系
二 多极化趋势下的中国与东盟关系
三 结语
附录 研究东亚现代化模式的书目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