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建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81999
  • 作      者:
    喻学才,王健民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建设》对世界遗产定义提出质疑并提出新的遗产定义建议。对中国三千年的遗产保护传统进行了总结,从学术角度剖析了中国古建筑多仿建的深层原因。对西方遗产保护的传统进行借鉴,为我国的遗产保护实践提供了他山之石。对我国当前遗产保护存在的时弊进行了理论揭示,道理讲得透彻,应该引起决策者的注意。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提出了初步的体系,为我国科学的遗产评估体系的进一步建构提供了雏形方案。对我国遗产保护的体系建设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和展望。由于课题负责人多年从事旅游文化研究和旅游规划开发,因此,对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文化遗产能提出中肯的建议,例如,在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地发展高端旅游就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主张。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如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和风景资源的关系,书中都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书后收有课题组2008年整理更新的包括最新版本的世界遗产名录在内的7个附录,基本上囊括了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和风景名胜建设的重要信息,是一份很实用的参考资料。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建设》是国家文物局人文社科“十五”发展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建设”的结题之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篇;下篇是风景名胜区建设主旨篇。<br>    上篇11章中,对“文化遗产”作出了新定义;创建了价值构成、价值评价体系、评估准则、评价程序和案例;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危机的历史背景、保护传统,以及欧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经验;回顾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并提出了开展文化基因组工程等若干决策性战略和策略建议。<br>    下篇7章中,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各种关系;阐述了彼此之间如何和谐互动、存在怎样的矛盾,以及如何化解的指导思想、途径和方法等。<br>    书后附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的申报程序、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录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录等7个重要资料。<br>    《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建设》可供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但仅停留在“文化传统”感性认识层次上是不够的,很容易产生两个弊端:一是罗列现象,以偏概全、以末求本;二是容易把文化传统看作可以由人们任意取舍的东西。文化研究深入之后,需要我们进入文化基因层次,所谓“文化基因”,是借助生物遗传学的术语“生物基因”(gene)(李绍武,2002)来表达。深入基因层次的目的是研究这些元典产生的历史原因、条件和过程,从中发现隐藏在历史现象后面的必然性东西。德国哲学家K. Jaspers将公元前200年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在中国这是先秦诸子的时代。一般的哲学史、思想史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并盛赞轴心时代思想家的原创性。但是,在中国孔子之前的“轴心时代”,作为观念形态的德、礼、孝、仁等概念就已存在,而这些概念的产生又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我们把研究深入到中国文化基因层次中去。文化也像“资本”一样,有其“原始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开始它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为主导。与其说是历代统治者的扶持,不如说它符合中国文化基因的内在逻辑。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不同,它不仅是自然的物质和生命层次,而且涉及更高的思想和精神的抽象层次和复杂的社会行为层次,至少到目前为止,它还不能直接成为现代科学实验的对象,而只能通过历史分析和逻辑推理运算方法来理解它和认识它。姜广辉在详细分析了“中国史前各文化阶段的分期”、“中国古代的人口和地理气候环境”、“帝——中心氏族的中心人物”、“圣王时代——‘以德取天下’的古代传统”、“两次重大的转变:氏族公有制一家庭私有制一分封制”、“宗周文明及其衰落”、“轴心时代与价值的阐释”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与世界古代民族在史前各阶段的分期上基本上是对应、一致的,在文明进程上也差不多是同步的,但是,中国进人文明的路径和特点却有所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基因。程裕祯(2003)认为:“不论‘文化’一词有多少定义,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至于文化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为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二为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三为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四为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上篇  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篇<br>第1章  传统文化遗产定义的局限性<br>1.1  “文化遗产”定义的讨论<br>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和纲领<br>参考文献<br>第2章  “文化遗产”的新界定<br>2.1  “文化”的若干界定<br>2.2  “文化资源”的界定<br>2.3  “文化遗产”的界定<br>2.4  “文化资产”的界定<br>参考文献<br>第3章  文化基因论<br>3.1  概念诠释<br>3.2  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的内在关系<br>3.3  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的比较<br>3.4  文化基因研究的进展<br>3.5  应该重视并加强对文化基因的研究和保护<br>参考文献<br>第4章  中国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价值评价系统构建<br>4.1  中国文化遗产的新分类系统表构建<br>4.2  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br>4.3  文化遗产的评定准则<br>4.4  文化资产的评价程序<br>4.5  文化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br>参考文献<br>第5章  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方法探讨<br>5.1  概述<br>5.2  有形文化遗产的价值<br>5.3  价值评估的方法<br>5.4  构建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体系<br>5.5  案例分析<br>5.6  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的深化分析<br>参考文献<br>第6章  中国文化遗产总价值粗估<br>6.1  对中国文化遗产总价值进行估价的原因<br>6.2  部分文物价位评估参照<br>6.3  中国文化遗产价值粗估不低于257万亿元<br>6.4  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br>参考文献<br>第7章  论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br>7.1  我国文化遗产危机的历史背景<br>7.2  我国历史上文化遗产和国宝的丧失<br>7.3  我国国宝的回归<br>7.4  中国文化遗产面临新的危机和机遇<br>参考文献<br>第8章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保护传统<br>8.1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来源<br>8.2  中国古代的遗产保护实践述略<br>8.3  中国古代遗产保护传统的若干特征<br>参考文献<br>第9章  欧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br>9.1  欧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概况<br>9.2  欧洲文化遗产保护的分类研究<br>9.3  欧洲文化遗产的制度保护研究<br>9.4  欧洲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研究<br>9.5  欧洲文化遗产的民间保护研究<br>9.6  欧洲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研究<br>参考文献<br>第10章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回顾<br>10.1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概况<br>10.2  中国列入保护范围的现存文化遗产<br>参考文献<br>第11章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建议<br>11.1  战略目标<br>11.2  遗产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建议<br>11.3  遗产保护对策的建议<br>11.4  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建议<br>下篇  风景名胜区建设主旨篇<br>第12章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br>12.1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br>12.2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br>参考文献<br>第13章  旅游资源与风景资源关系论<br>13.1  旅游资源和风景资源<br>13.2  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br>13.3  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矛盾的根源分析<br>13.4  风景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产权讨论<br>13.5  解决风景与旅游冲突的根本途径<br>参考文献<br>第14章  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关系论<br>14.1  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基本概念<br>14.2  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两者关系的说明<br>14.3  景区设计和旅游服务:旅游文化的两个重要视窗<br>14.4  忽视旅游文化的严重后果分析<br>14.5  旅游文化应该奉行本土化标准<br>14.6  旅游文化建设要克服“快餐”现象<br>14.7  旅游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问题<br>参考文献<br>第15章  中国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应用模式研究<br>15.1  中国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br>15.2  利益分配是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核心问题<br>15.3  开发资源的成本评估及收益返还模型<br>15.4  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职能设计<br>15.5  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应用模块设计<br>参考文献<br>第16章  旅游解说系统与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发展<br>16.1  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是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必然选择<br>16.2  旅游解说系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br>16.3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的保障体系<br>参考文献<br>第17章  文化遗址保护与遗址旅游开发<br>17.1  文化遗址的概念<br>17.2  文化遗址的类型<br>17.3  文化遗址的价值评价<br>17.4  文化遗址的开发与保护<br>17.5  文化遗址与遗址旅游<br>参考文献<br>第18章  高端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论<br>18.1  走高端旅游发展之路<br>18.2  高端旅游是一个新兴的事业<br>18.3  高端旅游产生的时代背景<br>18.4  高端旅游的理念<br>18.5  如何评价“高端旅游”<br>18.6  高端旅游基准定位思考<br>18.7  制定高端旅游评价标准要点的几点思考<br>参考文献<br>附录一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br>附录二  世界遗产的申报程序<br>附录三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br>附录四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br>附录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br>附录六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录<br>附录七  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录<br>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