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文化撷英.下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59736
  • 作      者:
    施仲谋[等]编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科技与文明<br>  伦理与教化<br>  思想与社会<br>  传承与交流
展开
作者简介
    施仲谋,香港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已出版之著作有《语言教学与研究》、《广州音北京音对应手册》、《日本语广东语辞典》、《延寿与禅宗》、《诗演红楼》、《普通话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澳门语文能力测试与比较》、《朗诵的技巧与训练》、《中华文化承传》及《中华文化撷英》等十多种。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并曾任香港中文教育学会会长等职务。<br>  杜若鸿,香港大学中华文化研究计划副研究总监,已出版之著作有《中华文化承传》、《柳永及其词之论衡》、《香港作家作品研究》及“西湖三部曲”:包括诗歌《若鸿的诗》、摄影《西湖之梦》及小说《梦断西湖》。兼任香港新诗学会会长,香港作家联会学术部副主任及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秘书长。<br>  潘健,1967年出生,祖籍广东四会。为北京大学文学硕士,研究课题以中国古代文化为主。曾任香港专业教育学院中文科讲师。编纂书刊有《中华文化通讯》、《香港学生看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撷英》等。<br>  邬翠文,1978年出生,广东龙川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荣誉学士、文学硕士。现任职于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汉语中心,负责“中华文化教学研究及实验计划”编撰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魂,是每个民族成员的精神之根;不论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也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人人都时时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环境中;即使长期生活于他国,文化之魂和根也还是要时时伴随着自己。文化就是这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些,是全世界各个学科学者们的共识。<br>  但是,并不是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这些,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点和不足,往往只能举出具体事例而说不出所以然。这是因为文化常常无形(例如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看不见,摸不到,只能用心去领会、思考;即使是有形的文化(例如绘画、建筑等艺术形态),其中所包涵的思想感情往往也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思考过“什么是文化”、“文化内部怎样分类”、“不同文化之间是怎样冲突而又相互吸收的”等问题,即使是历史学家、哲学家,也是见仁见智,从没有得出过一致的结论。这是因为文化太复杂了,永远变动不居;也是因为每位学者研究时使用的方法、切人的角度、本人的文化背景千差万别。<br>  文化的知识总要普及,以使更多的人成为文化的“自觉者”;对于不大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人,包括当代的青少年,还需要多多介绍本民族固有文化的种种形态和其中所蕴藏着的宝贵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崛起的过程中,更不能等到学者们研究清楚了再行动,也不能只介绍文化的一些形态而不引导人们深思它是如何渗透着民族魂、怎样不停演变的,其中哪些值得我们保存、弘扬,哪些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社会。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传统文献学的四部分类法中,子部的农家、医家、天文历算、术数、谱录、杂家等类包含了较多的古代科技资料。而且,在子部以外,如经部中的《尚书·禹贡》,史部中的天文、律历、五行诸志等,集部如北宋词人秦观《淮海集》中的《蚕书》等,都包含了不少科技文献。而这些文献有别于现代的科技专著,各自展现出古代科技文献的独特性质。<br>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政府鼓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活动,而农家生活主要是面对衣食问题。因此,历代的农书每多涉及有关粮食生产和蚕桑作业的内容。此外,古代地学文献中的地图、方志之类,则主要是罗列各处的地形、土产、贡赋、风土民情等,作为朝廷用于社会建设、军事部署等方面的参考资料。至于古代医药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危,牵涉到整体社会的稳定发展,其实用价值自不待言。<br>    ……
展开
目录
专题五 科技与文明<br>一 科技学说的儒学化<br>二 古代科技的政治功能<br>三 官力、科技教育的局限<br>四 古代科技文献的特性<br>五 阴阳五行的认知观念<br>六 传统思维方式与科技<br>七 传统中医学的困惑<br>八 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br>九 先秦的名辩思潮<br>十 古代的物理概念<br>十一 天文历算的两种取向<br>十二 道教养生术对中医的贡献<br>十三 古代炼丹术开化学之先河<br>十四 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浪峰<br>十五 “李约瑟难题”的探究<br>十六 “西学中源”说的微妙心态<br>十七 “天人合一”观念与科技发展<br>十八 天人观念对现代科技的启示<br>专题六 伦理与教化<br>一 儒家道德教化的传统<br>二 以孝治天下<br>三 忠孝难两全<br>四 传统伦理对女性的规范<br>五 姓名的伦理内涵<br>六 尊卑礼俗的规矩<br>七 蒙学读本的伦理道德教育<br>八 家庭内的教化形式<br>九 学校之道德教化功能<br>十 通俗文学的教化意味<br>十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br>十二 尊祖敬宗的祠堂祭祀<br>十三 宗族公产的性能<br>十四 佛教协调儒家伦理的取向<br>十五 传统伦理对政治文化的建构<br>十六 宗族观念下的国民性格<br>十七 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变迁<br>十八 中西亲子关系的异趣<br>专题七 思想与社会<br>一 儒家的仁礼观<br>二 道家的逍遥观<br>三 墨家的兼爱主张<br>四 法家的“法治”理念<br>五 孙子兵法和管理哲学<br>六 独尊儒术与士人政府<br>七 今古文经之争<br>八 佛教的中国化<br>九 佛家的随遇而安<br>十 道教的尊道求仙<br>十一 越名教而任自然<br>十二 理学的新思维<br>十三 二程的“天理”学说<br>十四 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说<br>十五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br>十六 清初三大家经世致用之学<br>十七 乾嘉时期的考据学<br>十八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br>十九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精神<br>二十 全盘西化与文化本位<br>专题八 传承与交流<br>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成<br>二 世界视野下的中华文化特质<br>三 华夷文化的碰撞与化合<br>四 盛唐时代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br>五 陆上丝路一中外文化交汇的纽带<br>六 海上丝路——联系中外文化的桥梁<br>七 文化视域中的郑和下西洋<br>八 抗拒与接受:西学东传<br>九 “中体西用”的时代烙印<br>十 儒学的现代化<br>十一 中西文学的交流与互动<br>十二 蜚声世界文坛的《红楼梦》<br>十三 武侠小说的传承与创新:<br>十四 跨越国界的围棋文化<br>十五 和合思想的现代意义<br>十六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br>十七 全球化进程与多元文化格局<br>十八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br>附录一:高中中国语文科中华文化学习大纲<br>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