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诠释二十四史:古今兴亡警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07229
  • 作      者:
    李凤飞,张大生编著
  • 出 版 社 :
    西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历史因其千年的沉淀而厚重,智慧因为无数次的验证而经典。《二十四史》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从中可以审时势之变、悟政治得失、学领导智慧,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本书针对古今兴亡的警鉴,从统帅艺术、管理艺术、领导艺术三个方面,辩证地诠释了几千年领导智慧,精选了几百个经典故事。
展开
内容介绍
  《诠释:二十四史》以《二十四史》为基础,从统帅艺术、管理艺术、领导艺术三个方面,辩证地诠释了几千年领导智慧,精选了几百个经典故事。旨在让读者清醒、正确地认识古人的管理方法,在古人的领导智慧中得到很好借鉴,从而发挥运用。
  
展开
精彩书摘
  能臣干将一旦怀有异心,能耐越大、本领越高,危害性也就越大。此时一味迁就可能会动摇国家的统治基础。凡具雄才大略的帝王,在这个问题上不会过多地受感情、功劳等因素的影响,而是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汉高祖刘邦处心积虑除掉功高盖世的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先后分封了十个异姓诸侯王,分封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动因,既有反秦战争时期所形成的氛围影响,又有结盟会师、全力对付项羽的需要。正是由于这些非本意成分的存在,使得刘邦虽然不能说从分封之日起就存心要除掉他们,但对韩信、彭越、黥布等,还是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一根弦是在大脑中时时紧绷着的。
  在长期的楚汉斗争中,刘邦经常深为异姓诸侯王侵越权限、不服从命令而苦恼,其中最桀骜不驯和难以驾驭的便是韩信。当年,当刘邦被项羽的大军围困在荥阳,形势十分危急之时,刚刚夺取齐国的韩信便借机要挟予以封侯齐王的奖赏,若不是张良、陈平从旁暗示和劝阻,矛盾恐怕当时就激化了。垓下会战前夕,刘邦要求韩信发兵合力决战,聚歼项羽,结果韩信故意拖延,迟迟不奉命南下,结果使孤军追敌的刘邦被项羽一个回马枪打得狼狈不堪。正当决战临近之时,为了楚汉斗争的大局,同时为免生事变,万般无奈,刘邦再次满足了韩信的权势欲,将楚地划为他的封国。
  由于楚汉战争中建立的功勋和所起到的作用,韩信的军事才能众所公认,名望和权势亦因之而有广泛的影响。刘邦曾经在众臣面前说过:“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也正缘于此,更不能不对他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在刘邦眼里,韩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危险人物,对新政权是潜在的最大威胁。而等到刘邦称帝以后,心怀有私的韩信显然已不仅是隐患的问题,而是确实起了反心。
  高帝四年(前201年)十月,韩信窝藏“头号战犯”——原楚国大将钟离昧的问题,使刘邦找到了“解决”他的突破口。钟离昧原是韩信的故交好友,楚汉战争结束后,钟离昧成为汉王朝通缉归案的要犯,但韩信出于私人交情,将他藏匿。刘邦得知后下诏给韩信,要他速将钟离昧逮捕归案,但韩信出于朋友之情和侠义,拖延未予执行。
  韩信居然抗旨不遵,刘邦自然恼火,此时的韩信若同夏侯婴、朱家救季布一样,亲自为钟离昧求个人情,讲明道理,凭当时刘邦招降纳叛的宽大政策和统御谋略,不能说一定会起用钟离昧,至少不会置他于死地。然而,韩信既不知避蓄存军事人才之嫌,又缺少两全之策,陷于被动,使刘邦有了打击和惩治他的正当理由。恰在此时,刘邦派到楚地的耳目又报告韩信“行县邑,陈兵出人”,有谋反之嫌,无异于火上浇油,使得刘邦终于忍无可忍,立即召集文臣武将谋划对策,众将军们慷慨激昂,一致主张即刻发兵,对韩信进行大张旗鼓的讨伐。
  而当群情激愤之时,刘邦反而超乎平常地冷静下来,显示了他政治斗争智慧的成熟。他思忖再三,觉得这样做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再者虽然由于两人之间在楚汉战争后期出现裂痕,战后更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危机,彼此之间任何时刻都警惕着对方的动静,但此时密报韩信造反,也实在缺乏事实根据。一旦发兵征讨,兵戈相见,韩信当然会求自保而全力抵抗,弄不好,刘邦还真不是他的对手。
  刘邦反复斟酌,不能贸然决定。于是,转而征求陈平的意见——之所以向陈平讨计,目的就是希望本着智取原则而免于兴师动众,这是刘邦对敌斗争的一贯主张,是他的一大优点。
  陈平得知请将意见后,反问刘邦:“陛下现有兵力,可有取胜把握?”刘邦说:“难以料定。”陈平又问:“陛下属将,有谁比得上韩信文武兼备?”刘邦说:“难以找出。”陈平接着说道:“兵难胜楚,将不及信,若发兵征讨,促成战事,恐韩信不反也要反了。而且一旦兵戈相见,胜负实难料定。此非上策,我为陛下担心。”刘邦忙问陈平:“那该咋办?”陈平想了想说:“有人上书说信反,信知否?”刘邦说:“时间不长,信恐不知。”陈平这才献策道:“既如此,陛下可知古时天子巡游必会诸侯,臣闻南方有云梦泽(今湖北潜江市西南),陛下可学古人出游云梦,依遍召诸侯之例,使会于陈地,陈与楚交境,信身为楚王,闻陛下无事出游必前往拜谒,陛下乘机伏下甲兵可将其轻易拿擒,何须大动干戈?”刘邦对这个献计表示满意,马上予以采纳,遣使四出,说高祖出游云梦,诏令诸侯会集陈地。
  皇诏传至下邳,韩信半信半疑,他已两次被夺去兵符,心知刘邦好疑多诈,加上曾有抵触违令的表现,心知肚明,所以格外留心。但他虽然心存疑瞑,却在如何行动上拿不定主意,是发兵反抗好呢?还是前往拜谒好?发兵反抗,没有什么借口,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再说也没有造反的事实根据抓到刘邦手里,由此获罪,实在不值得。堂堂正正地前去谒见刘邦,又怕遭到暗算,这着实让韩信左右为难,难下决断。属下见此,进言道:“大王非无过失,招皇上猜忌,主要是因收留钟离昧一事。如将其斩首,持其首拜谒见皇上,皇上一定心喜,大王还有何忧?”韩信心里很矛盾,思考再三,也感到只有此法或可摆脱厄运,在生命攸关的问题上,韩信只得试探一下,于是去见钟离昧,将手下谋士的话直言相告。钟离昧知其意,亦含怒直言:“汉帝不敢击楚,是恐昧与大王相连,若捕昧献汉,我今日死,大王便明日亡。”说完观信动静。良久,韩信仍无动于衷。钟离昧长叹一声,起身言道:“大王非君子,我不该投身于此!”说完,拔剑自刎而死。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二十四史》统帅艺术诠释
赢政维皇权出手高明
刘邦诛韩信“驭将”有术
李世民谋权割舍亲情
宋太祖圣明“杯酒释兵权”
朱元璋对腐败官吏决不心慈手软
以等级差别制造皇权威仪
培植密探玩天下于股掌
借题发挥诛杀老臣以树威
尊崇法治权树立“权力”威信
先得民心而后得天下
以情动人换来倾心相报
不吝惜爵禄务尽其材
宽容待人赢得信任
难得糊涂糊涂难
以道德感化天下
元太祖以诚相待得人心
秦穆公不以一失掩将德
大胆放权让下属充分发挥
让能干者居其位
不以个人喜好度量人才
信任坚守职责的人
发现人才是用人的头等大事
以爱才之心兴用才之势
认识到错误就立即改正
尊重事实勇于认错
能够容忍别人犀利的指责
虚心向下属求谏
倾听忠谏保社稷长治久安
危言虽然耸听更应多听
求贤尊贤才能用贤
慧眼识才,破格重用
要明白“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顾茅庐请来辅政良才
第二章 《二十四史》管理艺术诠释
抓住时机巧立形象之牌
海纳百川方能任意取材
找到一个借以打鬼的钟馗
要对局势了然于胸
越是逆境越要积极挑战
须在大政方针上见识深远
从结交开始树立声誉
诸葛亮“制、严、明、信”树军威
以道德声誉匡清政风
以身作则服众安民
既在其位,应谋其政
谋事要有安邦定国的智慧
找准关键,操纵全局
只要正确,就要坚持
谋事不计个人恩怨
自己一定能拿大主意
能屈能伸,屈伸有度
寻求合作不能仓促贸然
在共同利益上做文章 
供其所需,赢得信任
上下一心,相互信任
赢得上级的信任方能成己之功
君臣相辅,成就大业
既可谋事又可谋身
动而不乱,静而不傲
不避风险,敢于任事
团结大众,共谋伟业
宽厚大度才能撑起一片天
宠不骄败不馁方显英雄本色
不能做以私害公的糊涂事
以仕途历练作为修身的门径
第三章 《二十四史》领导艺术诠释
明哲保身未必能保身
朱元璋装好人铲除大患
明升暗降,分化瓦解
尤其防范沽名钓誉的奸臣
躲明枪防暗箭,安然置身
防范“好意”的伤害
秦桧循序渐进夺利争权
安禄山卖傻装憨迷惑玄宗
捕蝉的螳螂须防背后的黄雀
天算有时不如人算
识伪装,勿让算计者得逞
多算一步才能免被人算
多往坏处算一点,以防后患
算多一招,而且要快一步
睁大眼睛,识朋交友
严防做事只管目的不管手段的人
防备别人捏造自己的黑材料
逢迎无限度,索求无止境
依功自傲惹祸端
假让实争的人最可怕
对有才无德之人,用则慎之
人在屋檐下,也要学会低头“顺从”
避其锋芒,保名节 终以保身
小处设防才不会大处遭殃
知肚明,学会与他人和平相处
不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才高更要防人妒
对上对下不要结怨
不要成为小人的恩人
施恩助援要看清对象
防范人家把你的信任和倚赖当进见礼
真情难买狼子野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