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在我的邀请下,讲了一连串生活中的感受。一件件小事儿:借女朋友弄假成真啊;钳工想当作家,最后又飞回工厂啊;代写情书变成了自己对美的追求;住在淮海路上的姑娘,嫁到了棚户区啊;工厂里热火朝天的建设,公寓里人情的冷漠;外滩马路上的情感交易;棚区户之间的农村式的田园温馨……引起我许多联想、思索,使我感到生活本身就是魅力无穷的。应该让生活本身的光彩占领银幕,摆脱戏剧情节的编造,按照生活本身的流程在镜头前流动,让这些不同的矛盾体,不要在银幕上撞击,而要留有时间、空间让观众思索,使这些矛盾在观众心中产生撞击,形成一种感受,升华成对人生的理解。
在投入拍摄前,有较长一段时间认识上海,我站在南京路上观察着一天的变化,阳光的照射,人流的高峰与低潮,晨雾中洒水车的钟声,夜幕中初上的华灯,一百货公司门前形形色色人的汇集,雨天里人流、伞流、车流、雨披流。上早班的时刻,公共汽车的拥挤,夜晚更深人静只有几盏霓虹灯在天幕上变幻着红绿图案,路上一对对情侣缠绵于路灯下,墙角的树丛中。这喧嚣的大都市的周围,是一片低矮的棚户区,今天也盖起了灰色小楼,夜幕中小楼呈现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剪影,从一尺见方的小木窗中透出昏黄的灯光,一两声沪剧的广播声隐隐传来,只有苏州河中“突突突”的汽轮声,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偶尔一两声黄浦江中的大轮船的笛声划破夜空。不时,棚户区的小路上传来下夜班的工人自行车的铃声和婴儿夜啼,母亲依偎哼唱催眠曲的歌声……
总之,这一切唤起我童年的回忆,产生了要表现他们的一种冲动。为了传达这种感受,我为影片的开端部分设计了十个空镜头。“雨中的上海”,既是我对上海的认识,又是一种感情的流露,也是我对全片气质与格调的确立,是诗的开端:春雨的早晨人们从大都市的角落,汇集于交通线上,奔向自己的岗位,一种流动的生活,生活在流动中。给人一种清新向上的感受,传达着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气息。这个开端得到观众的强烈反响,“就像我们每天早晨一样”,一个纺织女工兴奋地告诉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