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雅园上午卖茶,下午和晚上卖茶兼演戏,一时生意兴隆,人满为患。于是频频有人效仿,红桂、丹凤、三庆、满庭芳等近百家冠名“茶园”实为“戏园”的娱乐场所先后开张。<br> 辛亥革命前后,上海人口剧增,老式的茶园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有人专程到日本实地考察,开始营造新式舞台。<br> 1908年10月,上海第一家新式剧场开张,取名“新舞台”,建于十六铺老太平码头。新舞台把旧式的三面式舞台改为镜框式舞台,去掉两边柱子,同时使用灯光和布景,使观众的视野更加开阔,场面更加壮观。因此,短短几年间,旧茶园销声匿迹,新式舞台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br> 1915年,有人在广西路汕头路口建成一家戏院,邀请李天然主持的“沐尘剧社”演出文明戏,所以戏院名为“沭尘舞台”。演出合同期满后,戏院又改称“小舞台”,仍然演出文明戏。<br>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文明戏与话剧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上海开埠以后,外国人纷纷携家带口前来,洋人学校应运而生。逢年过节,洋人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演戏。这种既没有唱腔和舞蹈,又没有锣鼓和乐队伴奏,仅以剧中人说台词构成全剧的艺术样式,当时称为“新派剧”,其实就是原始的话剧。<br> 1860年,上海出现了一个由英美人创办的新派剧剧团,演职员全是洋人。这个剧团每年都要公演一些世界名剧。尽管内容与中国人生活有距离,但是舞台布景写实逼真,和我国传统戏的虚拟方式有很大区别,新派剧开始受到部分观众的关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