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757174
  • 作      者:
    郑劭荣著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与以往对传统戏剧的研究稍有不同,《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一书中,支撑文章的材料不仅仅限于经典史籍以及相关学者的专题研究报告和综合研究成果,更主要是依赖于本书作者郑劭荣先生及其团队在田野考察中获得的大量实证资料,对相关的文物遗存亦高度重视。重视影戏的艺术特征。
展开
作者简介
  康保成(1952年生),男,河南郑州人。博士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在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任教。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戏曲史。近年来侧重从戏剧与民俗、宗教的关系方面入手,探讨古代戏剧形态的演变。[1]出版著作7部,古籍整理6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是“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之一,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我国影戏艺术形态及其流变、影戏的功能与艺术的雅化趋势、我国影戏与傀儡戏、物质载体与影戏艺术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影戏戏台的流变及其对演出的影响
  一、传统社会的影戏戏台
  宋代影戏主要活动于充满浓郁商业氛围的瓦舍勾栏之中。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都是影戏十分活跃的城市。瓦舍作为城市商业经济的产物.是一种专业性的文化市场,它荟萃了众多的表演技艺。瓦舍中设置有许多勾栏,通常是不同的技艺各占一座勾栏进行演出。勾栏的形制以棚木为质地,封顶而不露天,四周全部是封闭的。进入勾栏观看演出需要付钱买票。影戏便在这类商业性的剧场演出。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云:
  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六姐,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⑤。
  影戏也可在剧场外活动,在街头巷口搭建棚子,犹如后代的野台,戏棚子是临时搭建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正月十六夜影戏的演出情况:
  诸门皆有官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
  这种“小影戏棚子”在构造规模上应比勾栏中的小,因为它服务的对象是儿童,有可能还是免费的、公益性的演出活动。为节约成本,在结构上自然会趋于简易化。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傀儡戏纹镜”和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大定年间的壁画都提供了当时影戏戏台形制的信息⑦。尤其是后者,画面上的儿童在方框形的屏幕上操纵影偶,与后代的影窗几乎没什么两样了。又据南宋洪迈《夷坚志 夷坚三志》辛卷第三“普照明颠”条:
  华亭县普照寺僧惠明者……尝遇手影戏者,人请之占颂.即把笔书云:“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按:宋代一般应用的是“布帛尺”,一尺为0.31米至0.329米。据此计算,当时的影窗大小为l米左右。亮子的材质为生绡。生绡为未经漂煮的丝织品,古人常用以作画或用作团扇的扇面。显然洪迈所述为手影戏的演出,既然同属影戏范畴,亦可由此推知纸影戏、皮影戏影幕的大致情形。总之,宋金时期既有存在于勾栏中相对固定的影戏戏台,也有在大街空旷之处随建随拆的临时性戏棚;从戏台构建来说,影窗形制已基本定型。
  明代初期尽管勾栏这种剧场形式逐渐消歇,但它仍是影戏重要的活动场所。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瞿佑《看灯词》中云:
  南瓦新开影戏场,满堂明烛照兴亡。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该诗所述即位元明之交,杭州瓦舍于正月十五上演影戏的场景。至明代中后期,勾栏剧场趋于绝迹,而自汉代形成的堂会演出形式却得以延续下来。影戏在宋代即已承应堂会,甚至为宫廷供奉演出。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六《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云:
  宋孝宗奉太皇寿,一时御前应,制多女流也。……时戏为李瑞娘,影戏为王润卿。⑨
  堂会演出是明代戏曲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它是城乡富家为红白喜事、招待宾客或者自我娱乐而举行的。堂会戏的演出场所比较随意,临时利用官厅、私家厅堂或者庭院的环境,是一种私人性质的演剧活动。而影戏非常适合于在私家内院演出,尤为富家内眷所喜爱:不唯戏价低廉,还因为它所需道具简单,演出人员少。而且历来从业者中不少是女性,如宋代有朱婆儿、俎六姐、李二娘、王闰卿、黑妈妈等,明代有侯一娘。在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社会中,女性演员更为豪门大院所愿意接受。明无名氏《祷杌闲评》(又名《明珠缘》)第二回“魏丑驴迎春逞百技,侯一娘永夜引情郎”描写了山东临清一带影戏承应堂会的情景:
  一本戏完,点上灯时,住了锣鼓,三公起身净手,谈了一会,复上席来。侯一娘上前禀道:  “回大人!可好做灯戏哩。”朱公道:“做罢。”一娘下来,那男子取过一张桌子,对着席前放上一个白纸棚子,点起两支画烛。妇人取过一个小篾箱子,拿出些纸人来,都是纸骨子剪成的人物,糊上各样颜色纱绢,手脚皆活动一般,也有别趣。手下人并戏子都挤来看……直做至更深戏才完。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我国影戏艺术形态及其流变
第一节 戏剧类影戏的艺术形态及其流变
第二节 非戏剧类影戏形态辨析
第三节 传统影戏的演进与现代转型

第二章 物质载体与影戏艺术
第一节 影戏戏台的流变及其对演出的影响
第二节 影偶体制的流变与审美
第三节 影卷形态与影戏艺术
第四节 影戏的演出设施及其对影戏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 影戏的功能与艺术的雅化趋势
第一节 仪式性影戏的演出及功能
第二节 娱乐性影戏的演出及功能
第三节 传统影戏的雅化走向——文人对影戏的影响

第四章 演员与观众共同创造的影戏艺术
第一节 艺人与影戏艺术的生产
第二节 影戏观众的参与和接受

第五章 我国影戏与傀儡戏
第一节 民间影戏与傀儡戏的关系
第二节 影戏与铁枝木偶戏

第六章 影戏与戏曲
第一节 影戏与地方戏的音乐声腔
第二节 影戏舞台演出活动与戏曲的关系
第三节 影戏与传统戏曲的剧本体制、剧目之关系
第四节 影戏与我国影调新剧种的形成

第七章 影戏与说唱艺术、民间剪纸及走马灯的关系
第一节 影戏与说唱艺术
第二节 影戏与民间剪纸
第三节 影戏与走马灯
结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